基因组新生儿筛查的临床可行性与应用价值:Early Check项目初步成果

时间:2025年9月6日
来源:Nature Medicine

编辑推荐:

为解决新生儿筛查(NBS)中基因组测序(gNBS)的临床可行性与效用问题,研究人员在Early Check项目中开展了一项基于169个高行动力基因的基因组新生儿筛查研究。通过对1,979名新生儿进行全基因组测序(GS),发现2.5%的筛查阳性率,其中55%为真实阳性结果。研究证实了利用残余干血斑(DBS)进行gNBS的技术可行性,并提出了标准化术语以促进跨研究比较。该成果为公共卫生领域实施gNBS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发表于《Nature Medicine》。

广告
   X   

新生儿筛查(NBS)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防线,已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无数生命。然而,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基于生化标志物的筛查方法正面临革命性挑战。基因组新生儿筛查(gNBS)有望大幅扩展可检测疾病范围,但其在公共卫生系统中的可行性、临床效用及伦理问题尚未明确。目前存在三大核心矛盾:技术层面如何将高通量测序整合至现有NBS流程;临床层面如何准确解读群体筛查中发现的变异;社会层面如何平衡早期干预与过度医疗化的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由RTI International主导的Early Check项目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该项目创新性地利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公共卫生实验室常规采集的新生儿干血斑(DBS)样本,通过全基因组测序(GS)分析169个高行动力基因。研究团队开发了标准化的分子诊断分类系统,并建立了从电子知情同意到结果返回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 基于残余DBS样本的全基因组测序,采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2) 双面板设计(Panel 1含169个核心基因,Panel 2含29个补充基因);3) CLIA认证实验室(GeneDx)的变异解读流程;4) 电子化结果返回系统;5) 多维度随访验证(分子确认、表型评估)。

研究结果

筛查阳性率与分子诊断特征

在8个月内筛查的1,979名新生儿中,50例(2.5%)获得阳性结果。经分类系统评估,28例(55%)为真实阳性,包括G6PD缺乏症(1.2%)、Waardenburg综合征相关MITF变异等。值得注意的是,11例MITF c.952G>A变异虽与黑色素瘤风险相关,但因偏离筛查目标被归类为"表型假阳性"。

技术可行性验证

研究证实DBS样本的基因组测序成功率达93%。从同意到结果返回的中位时间为35天(阴性)和38天(阳性),其中实验室分析仅需13天。流程瓶颈主要在于行政匹配环节,提示公共卫生实施需优化自动化流程。

临床效用案例

典型案例包括:1例通过SLC26A4变异确诊的Pendred综合征患儿,虽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但随访发现进行性听力损失,最终在8月龄接受助听器干预;1例MECP2变异携带者被转诊至Rett综合征专科门诊进行发育监测。

与传统NBS的比较

研究发现3例"假阴性":1例镰状细胞病因分析疏漏未检出(后经复核修正);1例晚发型庞贝病因仅检出1个致病变异+1个意义不明变异(VUS)而漏诊;1例先天性甲减可能为非单因素病因。这凸显gNBS与传统方法互补的价值。

标准化分类系统创新

研究提出多维分类框架,区分"技术性假阳性"(测序错误)、"等位基因假阳性"(顺式变异)、"分类假阳性"(变异降级)等概念,为领域内建立统一报告标准奠定基础。

讨论与意义

该研究首次在准公共卫生环境下验证了gNBS的大规模实施路径。三大核心发现具有里程碑意义:首先,证实了DBS作为基因组分析样本的可靠性,为利用现有NBS基础设施提供可能;其次,建立的标准化分类系统解决了基因组筛查结果异质性难题;最后,识别出关键实施瓶颈(如G6PD筛查价值、随访资源需求),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研究同时揭示亟待解决的挑战:1) 筛查阳性率(2.5%)显著高于罕见病预期患病率(0.9%),反映当前基因-疾病认知的局限性;2) 非白人群体可能面临更高的技术敏感性差异;3) 专业遗传咨询的人力需求可能限制规模化应用。

这项发表于《Nature Medicine》的研究为全球范围内gNBS的规范化实施树立了新标杆。其建立的分类框架和流程模型,将加速基因组医学向公共卫生预防领域的转化。未来需重点探索自动化分析流程、成本效益优化以及多模态筛查策略(如质谱+测序联用),最终实现新生儿筛查从"可治疗"到"可预防"的范式转变。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