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生酮饮食在乳腺癌治疗中的膳食治疗潜力

时间:2025年9月7日
来源: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

编辑推荐:

本综述系统探讨了生酮饮食(KD)作为乳腺癌(BC)辅助治疗的潜在机制与临床价值。作者团队从代谢重编程(抑制肿瘤细胞糖酵解)、分子通路调控(影响mTOR/AMPK信号)、减重效应及化疗增敏等多维度,论证了KD通过降低血糖/胰岛素水平、提升酮体供能,可能改善三阴性乳腺癌(TNBC)等亚型疗效,并强调需与标准治疗(如抗Her2靶向治疗)联用的精准营养策略。

广告
   X   

生酮饮食与乳腺癌:从代谢干预到临床实践

潜在作用机制

生酮饮食(KD)通过将碳水化合物摄入限制至30-50g/天,迫使机体转向脂肪代谢,产生β-羟基丁酸等酮体。这种代谢转换对乳腺癌细胞产生双重打击:一方面,剥夺其依赖的葡萄糖(Warburg效应基础),另一方面,酮体可能通过表观遗传修饰抑制肿瘤相关基因。动物实验显示,KD能降低乳腺肿瘤模型中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减少转移灶形成。

与其他膳食模式对比

相较于地中海饮食或低脂饮食,KD在调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方面更具优势。临床数据表明,KD组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较对照组降低37%,这对激素受体阳性(如Luminal A型)乳腺癌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KD并非高蛋白饮食——蛋白质占比通常控制在20%,以避免激活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促癌通路。

特定亚型治疗潜力

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小鼠模型中,KD联合化疗使肿瘤体积缩小达64%。其机制可能涉及:

  1. 1.

    增强氧化应激:酮体代谢导致肿瘤细胞内活性氧(ROS)累积

  2. 2.

    免疫调节:提升CD8+ T细胞浸润

  3. 3.

    表观遗传调控:抑制DNA甲基转移酶(DNMT)活性

临床转化挑战

尽管Ⅱ期临床试验显示KD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LQ-C30量表),但最佳干预时机(新辅助/辅助治疗阶段)和持续时间仍未明确。需警惕初期可能出现的"生酮流感"症状,建议采用改良版KD逐步适应。

未来方向

当前研究瓶颈在于缺乏标准化营养协议。作者建议开展多中心RCT研究,重点探索:

  • 个性化酮症水平监测

  • 肠道菌群互作机制

  • 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协同效应

这种代谢干预策略为乳腺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维度,但其临床应用仍需严格循证医学验证。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