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4;19)易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与转录组特征:BCL3过表达驱动不良预后与靶向治疗新见解

时间:2025年9月21日
来源:Leukemia

编辑推荐:

本期推荐:研究团队针对t(14;19)(q32;q13)易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CLL)的临床与分子特征开展多中心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BCL3基因过表达激活BCR/PI3K-Akt通路并抑制凋亡,揭示BTK抑制剂相较Venetoclax方案更优的疗效,为罕见CLL亚型的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广告
   X   

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的精准医疗时代,复杂核型(Complex Karyotype, CK)的预后价值仍存争议,特定染色体异常对疾病的影响机制尚未明确。其中,t(14;19)(q32;q13)易位导致BCL3基因重排的CLL亚型(tCLL)极为罕见(发生率<1%),既往研究提示其可能与不良预后相关,但缺乏大规模临床与分子层面的系统验证。由于该易位涉及NF-κB信号通路的异常调控,且与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增强子并置驱动致癌基因表达,阐明其生物学特性对优化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由欧洲CLL研究组织(ERIC)主导,联合全球23个中心,纳入101例tCLL患者,以540例无此易位的CLL患者(oCLL)作为对照,整合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IGHV突变状态检测、TP53突变筛查及RNA测序(RNA-seq)等多组学技术,旨在全面解析tCLL的临床病理特征、转录组图谱及治疗反应模式。研究成果发表于血液学顶级期刊《Leukemia》。

研究团队通过以下关键技术方法开展探索:首先建立多中心队列(101例tCLL与540例oCLL),所有患者均经染色体显带分析(CBA)确诊;采用RNA-seq对25例tCLL、22例oCLL及9例健康供体B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DESeq2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并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拓扑通路分析(SPIA)挖掘通路活性;利用Western blot验证BCL3蛋白表达,RT-qPCR和流式细胞术验证关键基因表达;统计分析涵盖生存曲线(Kaplan-Meier)、Cox回归模型及治疗反应评估。

患者特征

tCLL患者更年轻(中位年龄57岁),91%携带未突变IGHV基因,31.6%呈现BCR stereotyped subset#8,57%伴有12号染色体三体(+12),52%存在复杂核型(CK3)。与oCLL相比,tCLL具有显著更高的侵袭性特征(补充表S2-S3)。

t(14;19)易位具有负向预后影响

中位随访6.92年,tCLL的中位TTFT为1.92年(oCLL为6.94年,p<0.0001),中位OS为12.6年(oCLL未达到,p<0.0001)。即便在Binet A期或U-IGHV亚组中,tCLL仍显示显著更差的生存结局(图1C-F)。多变量分析中,t(14;19)独立于TP53异常或CK5,提示其作为独立风险因子(补充图S2)。

t(14;19)的治疗预测价值

接受FCR/BR(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的tCLL患者,中位下次治疗时间(TTNT)显著短于oCLL(3.98年 vs. 5.48年,p=0.0003)。Venetoclax为基础方案(Ven-based)的TTNT在tCLL中显著缩短(3年复发率33% vs. oCLL 0%,p=0.0235),而BTK抑制剂(BTKi)治疗组无显著差异(3年复发率0% vs. 12%,p=0.834),提示BTKi可能更适合tCLL(图2A-C)。

tCLL的独特转录组特征:增殖通路激活与凋亡抑制

RNA-seq分析揭示tCLL与oCLL及正常B细胞具明显差异转录谱(图3A)。BCL3 mRNA和蛋白均显著上调(LFC=0.9, p<0.001;图3B-C),其靶基因富集于过度表达集(p<0.001)。关键发现包括:

  • BCR信号通路基因(CD79B、BTK)上调;

  • 免疫检查点基因PD-L1(CD274)和TIGIT下调,LAG3上调;

  • 促凋亡基因BCL2L11(编码BIM蛋白)下调;

  • 氧化磷酸化(OXPHOS)、E2F靶点通路激活,凋亡相关通路抑制;

  • PI3K-Akt、MAPK、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通过拓扑分析确认为激活状态(图3H;补充图S4-S11)。

tCLL特异性基因签名与通路异常

相较于正常B细胞,tCLL独特下调凋亡调节因子和IL-2/STAT5信号成员,上调促增殖基因(如PAK1)。趋化因子信号和癌症蛋白聚糖通路仅在tCLL中激活(补充图S10-S11)。

BTKi相较Ven-based疗法延长TTNT

tCLL患者中,BTKi一线治疗TTNT未达到,显著优于FCR/BR(p=0.0062)和Ven-based方案(趋势p=0.058)。复发/难治队列中,BTKi中位TTNT为3.7年,优于化疗免疫疗法(CIT)(p=0.0253),Ven-based方案呈延长趋势但未达显著性(图4A-B)。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首次在大规模队列中系统证实tCLL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分子特征的CLL亚型:患者年轻化、高比例U-IGHV/+12/CK、富集subset#8,转录组层面呈现BCL3驱动之BCR/PI3K-Akt通路激活、凋亡抑制(BCL2L11下调)及免疫微环境失调。其侵袭性临床过程独立于传统高危因素(如TP53异常),而治疗反应分析提示连续BTKi方案可能比限时Ven-based疗法更具优势,这为个体化治疗选择提供了依据。

局限性包括回顾性设计及Ven-based方案样本量较小,但转录组数据的鲁棒性强化了结论可靠性。未来需聚焦BCL3直接靶向抑制剂(目前处于临床前阶段)及联合免疫疗法(如LAG3阻断剂或CAR-T)的探索。本研究强调染色体核型分析在CLL分层中的必要性,并证明特定易位可作为精准医疗的生物标志物,推动罕见白血病亚型的机制与治疗研究。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