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不可切除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新辅助纳武利尤单抗(NIVO)联合化疗及同步放化疗(CCRT)后是否需巩固免疫治疗的临床难题,CA209-7AL研究首次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巩固性NIVO治疗可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中位未达到 vs. 12.2个月,HR=0.49, p=0.003),且安全性可控。该研究为优化局部晚期NSCLC的全程治疗策略提供了高级别循证依据。
广告
X
肺癌长期占据全球癌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全部病例的80%-85%。对于不可切除的III期NSCLC患者,传统标准治疗方案——同步放化疗(CCRT)后序贯度伐利尤单抗巩固治疗——虽能显著改善生存,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患者因肿瘤负荷大、分期晚(IIIB-IIIC期),易在CCRT后发生早期进展或出现严重毒性反应,从而无法进入巩固免疫治疗阶段。此外,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在可手术NSCLC中已显示出显著疗效(如CheckMate 816研究),但其在不可切除III期NSCLC中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后续是否仍需巩固免疫治疗,尚不明确。为了探索更优治疗策略,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领衔的研究团队开展了CA209-7AL研究——一项随机、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在不可切除III期NSCLC患者中,接受新辅助纳武利尤单抗(NIVO)联合化疗及CCRT后,继续使用巩固性NIVO对比观察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结果近期发表于《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研究团队主要采用了以下几项关键技术方法:1)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合格患者按1:1随机分至巩固治疗组或观察组;2)采用新辅助化疗免疫方案(多西他赛+顺铂+NIVO)诱导治疗,后续接续同步放化疗(54-64Gy/12-16次);3)通过影像学评估(RECIST v1.1标准)和肿瘤体积测量量化治疗反应;4)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分析肿瘤突变负荷(TMB)及基因突变谱;5)建立平行真实世界研究队列(RWS)进行外部对照。患者基线特征与治疗实施2019年12月至2023年8月,共264例患者入组接受新辅助治疗,其中242例完成CCRT,最终172例被随机分至巩固NIVO组(n=86)或观察组(n=86)。两组基线特征均衡,中位年龄60岁,82.6%为男性,65.2%有吸烟史,51.5%为鳞癌,48.1%为IIIB期。此外,106例拒绝参与随机研究的患者纳入RWS队列,接受CCRT后巩固免疫治疗。新辅助治疗反应新辅助化疗免疫方案的客观缓解率(ORR)达65.5%,中位肿瘤体积从70.4cc降至22.5cc,显著减轻了肿瘤负荷,为后续CCRT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CCRT疗效CCRT后ORR进一步提升至84.3%,完全缓解(CR)率和部分缓解(PR)率分别为22.7%和61.6%。疾病进展多见于脑部(65%)。巩固治疗的有效性结果中位随访22.8个月后,巩固NIVO组的中位PFS尚未达到,观察组为12.2个月(风险比HR=0.49,p=0.003)。巩固组18个月PFS率达64.8%,显著高于观察组的42.3%。亚组分析显示,IIIB/IIIC期患者及新辅助治疗后达PR者从巩固治疗中获益更显著。总生存(OS)数据尚不成熟,但巩固组已呈现获益趋势(18个月OS率73.4% vs. 61.0%,HR=0.56, p=0.050)。
疾病进展模式巩固组仅17.4%患者发生疾病进展,远低于观察组的47.7%。巩固治疗显著延缓了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且多数患者进展后仍可接受挽救治疗。安全性分析新辅助阶段≥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5.5%,以淋巴细胞减少(35.2%)最常见;CCRT期间≥3级事件发生率为40.9%。随机化后,巩固组与观察组的≥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3%和4.6%,肺炎发生率相当(均为2.3%),支气管树毒性发生率分别为3.5%和2.3%。巩固组有1例因肺炎死亡。真实世界队列比较RWS队列中位PFS为15.7个月,显著低于巩固NIVO组(p=0.027),证明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巩固方案优于传统PACIFIC模式。生物标志物探索高TMB(Tumor Mutational Burden)患者接受巩固NIVO后PFS显著延长(中位未达到 vs. 15.2个月,p=0.042)。EGFR激活突变及KEAP1突变可能与疗效较差相关。研究结论与意义CA209-7AL研究首次证实,对于经新辅助NIVO联合化疗及CCRT治疗后未进展的不可切除III期NSCLC患者,继续使用巩固性NIVO可显著改善PFS,且安全性可控。该治疗策略尤其适用于IIIB/IIIC期或对新辅助治疗反应良好的患者,其机制可能与肿瘤负荷降低及免疫系统激活有关。研究还提示,高TMB可作为预测巩固免疫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研究不仅为不可切除III期NSCLC提供了新的治疗模式,也深化了对免疫治疗时机和人群选择的理解。未来需进一步随访获取OS数据,并开展与PACIFIC方案的头对头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