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酒精诱导改变的易感生理机制及其在慢性共病中的作用

时间:2025年9月30日
来源:Comprehensive Physiology

编辑推荐:

本综述系统阐述酒精滥用通过氧化应激(OS)、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死亡、内质网应激(ERS)、细胞外基质(ECM)重塑和表观基因组适应等机制,导致多器官(胃肠、心血管、免疫系统及能量代谢)直接损伤与适应性下降,强调其作为可调节疾病负担因素的重要性,为减少酒精相关共病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广告
   X   

生理机制易受酒精诱导改变的作用:慢性共病中的角色

ABSTRACT

酒精滥用是贯穿人类生命周期疾病负担的主要可调节风险因素。酒精介导的终末器官损伤源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的组合,包括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 OS)、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死亡、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重塑和表观基因组适应。酒精的多系统生理影响导致直接细胞损伤,并削弱个体适应或恢复额外健康损害的能力,从而放大整体疾病负担。尽管酒精对肝脏和大脑生理机制的影响研究最为广泛,但其不良效应延伸至多个其他器官系统,且尽管常被低估,却贡献于若干共病。本综述聚焦于酒精相关的病理生理效应对胃肠道、心血管、免疫系统以及能量代谢的影响,这些效应促成多器官损伤和疾病负担。理解酒精对不同器官系统的病理生理影响将显著有助于告知治疗模式,以帮助减少酒精相关共病。

酒精滥用的多系统病理生理机制

酒精滥用通过多种分子和细胞途径驱动器官损伤。氧化应激(OS)是核心机制之一,酒精代谢产生活性氧物种(ROS),导致脂质、蛋白质和DNA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进一步加剧ROS产生,破坏能量稳态并触发细胞凋亡和坏死。内质网应激(ERS)由未折叠蛋白反应(UPR)激活,影响蛋白质合成和细胞存活。细胞外基质(ECM)重塑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介导组织纤维化,尤其在肝脏和心脏中显著。表观基因组适应包括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改变基因表达模式,促进慢性疾病状态。

胃肠道系统

酒精直接损害胃肠道屏障功能,增加肠道通透性,导致细菌易位和全身性炎症。氧化应激和ERS破坏上皮细胞完整性,而ECM重塑贡献于纤维化疾病如酒精性肝病(ALD)。这些变化不仅局部损伤肠道,还通过肠-肝轴和免疫激活影响远端器官。

心血管系统

酒精诱发心肌病通过OS、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机制。慢性饮酒导致心脏ECM重构,影响收缩功能和促进心力衰竭。酒精还调制血压和脂质代谢,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尽管低剂量饮酒可能有保护效应,但高剂量 unequivocally 有害。

免疫系统

酒精抑制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增加感染易感性。通过调制炎症细胞因子(如TNF-α、IL-6)和免疫细胞功能,酒精促进全身性炎症和自身免疫现象。表观基因组改变进一步削弱免疫监视和应答能力。

能量代谢

酒精扰乱全身能量平衡,影响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线粒体功能障碍减少ATP生产,而酒精代谢优先化导致脂质积累和胰岛素抵抗。这些代谢异常贡献于肥胖、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共病。

结论

酒精滥用通过交织的病理生理途径促成多器官损伤和慢性共病。理解这些机制——从分子水平如OS和ERS到系统水平如免疫和代谢调制——至关重要于开发靶向治疗。减少酒精相关疾病负担需要整合多学科方法,聚焦于机制性干预和公共卫生策略。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