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生物通报道:Cell创刊于1976年,现已成为世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陆续发行了十几种姊妹刊,在各自专业领域里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Cell以发表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科研报告为主,许多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都发表在Cell上。本月《Cell》前十名下载论文为:
1.AMPK and PPARδ Agonists Are Exercise Mimetics
这篇由美国和韩国科学家共同完成的研究受到瞩目多少也是由于文章和奥运有关联。文章报道,有些天然成分的药物可提高机体的耐力,但是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一直不明。因此,科学家们检测某些特异机制的药物,将这些药物用于小鼠的跑步实验。结果他们发现PPARβ/δ(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 显效药配合运动可增强成年小鼠肌纤维的氧化作用,并提高小鼠的运动耐力。他们认为运动可能可以激活AMPK和PGCα,接下来他们通过试验检测口服AMPK增效剂AICAR是否也具有相似的效果,如果有的话,人类就可以不经过长期的运动锻炼就能提高耐力。
2. Superoxide Flashes in Single Mitochondria
这篇文章主要是发现了一种超氧化物产生的新方式:“超氧化物闪现”(superoxide flashes,生物通译),对于进一步了解活性氧分子ROS的产生,ROS信号转导和线粒体生理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人员通过利用一种新颖的线粒体靶向基质的超氧化物(superoxide)指示剂,发现个别线粒体会发生天然的超氧化物爆发,这被称为“超氧化物闪现”(superoxide flashes,生物通译)。这一现象的出现没有固定的时间或者空间,具有全或无( all-or-none)的特征,能在许多不同的细胞类型中提供关键的超氧化物来源。个别的闪现是由线粒体中能通过ETC刺激超氧化物产生的通透性转运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的瞬间开启启动的。并且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研究人员在缺氧后心肌细胞(cardiomyocytes)的复氧(reoxygenation)过程中,发现了急促的超氧化物闪现,而这种现象能被心肌保护复合物腺苷(adenosine)抑制。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超氧化物闪现是一种与许多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相关疾病的有效生物标记。
3. A Complete Neandertal Mitochondrial Genome Sequence Determined by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文章报道了首个尼安德特人完整的基因组已经完成测序工作,这一尼安德特人基因组从38,000年前的古老骨头里,从骨组织里提取的线粒体DNA为测序工作提供了组织样本。
获得完整、准确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序列将为科学家们解开尼安德特人神秘面纱提供线索,为什么尼安德特人以小群体居住在一起,他们是否与近亲人类有过更亲密的接触,人类是否有些是来自尼安德特人杂交而成,诸多疑问盘踞在科学家的心间。尼安德特人基因组测序项目的主管科学家Ed Green说,这是首次完成人类近亲的基因组测序工作。
4. Disease-Specific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这项研究成果十分吸引人们的眼球: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利用患者体细胞培育出10种可用于观察遗传疾病在细胞内发展的干细胞。这一进展将有利于寻找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可借此来在实验皿中观察疾病的发展。
相关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早期研究也许可以加速发现治疗一些最为复杂疾病的努力。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培育随时可供科学家使用的细胞系。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所的乔治·戴利及其同事利用从帕金森氏综合症、杭廷顿氏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唐氏综合症等疾病患者身上提取的普通皮肤细胞和骨髓来培育干细胞。
5. T Cell-Specific siRNA Delivery Suppresses HIV-1 Infection in Humanized Mice
据科学家报道,他们设计了一种新的艾滋病治疗方法,用抗体携带RNAi直接传递给机体免疫细胞,免疫细胞追踪到HIV时释放siRNA,破坏HIV病毒,经小鼠动物实验证明,小片段RNA(RNAi技术)可明显抑制HIV病毒感染小鼠。
6. TGFβ in Cancer
7.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dult Human Fibroblasts by Defined Factors
这篇2007年的研究报道确实值得关注,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成功把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多能细胞,并且由此诱导分化出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并且同一天,另一个著名杂志Science杂志也发表一篇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论文,报告了类似的结果,甚至两个小组的研究方法和原理都大同小异。学界评价这一突破为生物科学的“里程碑”,这一成果不仅为干细胞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更为研究疾病机理、药物筛选、疾病治疗特别是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进一步解决一些安全问题之后甚至可以用来进行细胞移植。
8. Acetylated Lysine 56 on Histone H3 Drives Chromatin Assembly after Repair and Signals for the Completion of Repair
9. An elt-3/elt-5/elt-6 GATA Transcription Circuit Guides Aging in C. elegans
这篇文章挑战了之前的有关衰老的看法。之前的研究认为衰老是由于细胞损伤引起的,然而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发育生物学,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等多处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则提出这一过程也许是由于关键发育途径的恶化引起的。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Stuart K. Kim教授,他表示,“我认为,我们发现了一种解释衰老的不同思考方式。”Kim及其同事利用生物芯片比较了幼年时期和老年时期的线虫中表达的基因,结果他们发现了1254种基因在这两种线虫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水平,而且几乎所有的这些基因都是发育必需的基因,对于线虫正常的肠及皮肤的发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这个个内部的衰老机制也许还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生物体只能存活2个星期——比如线虫,而有一些则可以活上80年——比如人类,一些甚至还可以达到200年——比如海龟。也就是说,不同生物的发育途径以不同的速率进行退化,根据自然选择,这种速率不同生物也许并不相同。
10. LXR Signaling Couples Sterol Metabolism to Proliferation in the Acquired Immune Response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