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错”药了吗

时间:2009年5月27日
来源:中国科技网

编辑推荐:

生病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吃药,然而你有没有想过:用药不当也可能引起新的疾病?甚至所带来的伤害比你的原发病更严重。

广告
   X   

实习生程宇婕 本报记者袁志勇 
   生病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吃药,然而你有没有想过:用药不当也可能引起新的疾病?甚至所带来的伤害比你的原发病更严重。
  ———新闻背景调查———

  1/3的肾脏疾病由药物导致

  近日,《中华医学杂志》登载的一篇论文透露,研究人员对上海市17家医院1200名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一项调查显示,其中近1/3是药物性原因造成的,在导致肾毒性的药物中,抗生素占据首位。

  5月5日,在“安全用药,健康相伴”的百场社区大型系列科普讲座上,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全世界死亡的病人中,有1/3与用药不当有关,而在我国不合理用药者约占用药者的11%到26%。

  17日,在“湖北省医疗机构药物警戒与合理用药培训大会”上,有专家介绍:不合理用药是全球问题,美国每年超过7000人因不合理用药导致死亡,英国内科住院者约有11%%因发生药物不良事件,使得住院时间平均延长8.5天。

  据中新网近日报道,台湾洗肾盛行率世界名列前茅,造成肾脏病恶化的原因,除了慢性疾病控制不理想外,民众不当用药习惯也是原因之一。

  ———错误用药剖析———

  生病就难免吃药打针,然而任何药物都会有各种毒副作用、过敏反应或种种用药禁忌,民间也经常说:是药三分毒。但是错误的用药习惯,会给机体带来更大的损害。

  超剂量用药,增加肝肾负荷

  有些急性子的病人吃了两片药觉得不管用就再吃两片。本应八小时服用一次的药物,病人随意缩短时间服用。其实,药物服用的剂量和时间都是临床前和临床试验做出来的,其中有重要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变化规律,决不是随意制定的。药物用量超出治疗剂量范围,轻则产生毒副反应,损害人体健康,重则危及生命。专家们认为,一般药物的疗效,不会因为剂量增加而提高,相反只会增加其肝肾功能的排泄负担,损害脏器。

  如链霉素用量过大,可引起头晕、耳聋;庆大霉素用量过大,可引起尿蛋白和血尿等。常用的营养药多吃、超剂量服用,同样也没有好处。超剂量服用鱼肝油或维生素A,会引起骨痛、皮肤发痒、毛发脱落、食欲减退等症状。

  超范围用药,易致细菌耐药

  超范围用药是指有些病症本来不在药品说明书标注的适应症范围内,患者却擅自服用该药。如感冒了人们经常要吃抗生素“消炎”,但其实普通感冒大多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只针对细菌引起的感染,对病毒没有作用。不仅如此,滥用抗生素还会引起恶心呕吐、耳聋、肾衰等不良反应,甚至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盲目合并用药,花钱买危险

  现实生活中,许多患者治病心切,认为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所以自行购买大量的药物合并使用,岂不知这么做是花钱买危险。

  在临床上,合并用药普遍存在,使用得当,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然而盲目并用就不安全了。有些药物之间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相互作用:有些药物合并使用会增加毒性;有些药物合并使用使治疗作用相互抵消;还有些同类作用相似的药物,合并使用使体内血药浓度增加,从而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使毒副作用也增加。

  解放军302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主任医师魏振满举例说:“如感冒药种类多,虽然名称不一,但所含成分大多类似。病人吃了一片白加黑觉得不管用,就再吃个百服宁吧。其实两种药里都含有250毫克的对乙酰氨基酚,使得药物超量,可能会对肝肾或身体其他系统造成损害。”

  是药三分毒,中药不例外

  在许多人眼里中药是安全无毒的,药品一旦标明“纯中药制剂”总会赢得人们的青睐。其实,“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药,几年前发生的患者服用龙胆泻肝丸造成尿毒症的事件正是因为龙胆泻肝丸中一味名叫“关木通”的中药含有马兜铃酸的物质,而这种物质正是尿毒症的罪魁祸首。

  有资料显示,中草药所致的不良反应逐年增多,已经排在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前三位。常见的可以损害肝脏的中草药为数不少,苍耳子是治疗鼻炎、头痛的常用药物,但其所含的毒蛋白和毒甙能损害肝脏,引起暴发性肝衰竭。雷公藤或雷公藤多甙片是治疗肾病的常用中药,但它们可以引起转氨酶升高和肝肿大。

  除此之外,临床上还有无适应症给药、随意停药、超疗程用药等用药不当。

  ———毒副反应解读———

  肝肾,为何最受伤

  药物被吸收入体内后,都会通过肝脏代谢,进行生物转化,经过生物转化后其药理活性发生改变。大多数药物的代谢产物的药理活性减弱或消失;少数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可以被活化而出现药理活性。

  在肝脏,药物通过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四步反应,大部分的药物会生成水溶性强、极性高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难于从肾小管重吸收而易于排出体外。

  如果药物对肝细胞有毒害作用,或机体对药物有过敏反应,即可引起肝脏的损害,医学上称之为药物性肝病。目前已知的可以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有600多种,包括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心血管病用药、激素类药、抗癌药等,一旦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即可对肝脏造成损害。特别是在不恰当地联用多种药物时,毒性更会增加。另外,如果病人属于过敏体质,不能耐受药物时,即使药量在正常范围内,也会引起肝脏损害。

  作为重要的药物排泄渠道,肾脏中的肾小球、肾小管很容易受到高浓度药物的伤害。许多急性肾功能衰竭都是由于某些药物成分结晶后阻塞肾小管形成的。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能损害肾脏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肿瘤化疗药、抗癫痛药、麻醉剂、各种血管造影剂和某些中药等。

  不良反应需长期监测

  此外,用药不当也会对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骼等其他系统带来损害。有些药进入血液后会降低白细胞或血小板,有些药会引起胃酸、溃疡、胃炎等,最好在饭后服用。

  魏振满告诉记者,虽然药物研发时都会做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但临床前试验主要是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模型实验。临床试验也会由于受到病例数的限制,而没有发现更多的药物不良反应。一般临床试验只做几百例就可以进入临床使用,许多问题都是在临床大量使用时才发现的。

  ———专家给你提醒———

    说明书是关键,执行需严格

  魏振满建议,不管在药店买药还是医院开药,一定要索要说明书并认真阅读,有不明白的地方向医生或药师咨询。特别关注你对某种药物是否过敏,开药前提前告知医生或药师患者本人的过敏史。还要注意复方药物的成分,以免出现以前对什么药物过敏,这种致敏成分出现在别的药中你搞不清又吃的状况。一定注意这个药有什么不良反应,这样如果用药后出现一些情况,就可以知道到底是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是本身疾病的问题。

  认真遵守医嘱,医患及时沟通

  魏振满说,关注说明书的同时还要认真按说明书或医嘱用药。不能擅自加量和改变使用时间。本身有肝病、肾病的患者要向医生说明情况,医生会根据肝肾损害程度调整药量。而且服药后病情无好转甚至加重,或者出现不适的反应,一定要及时和医生沟通,科学的换药或者停药,不要自作主张。

    ■相关链接

    循证医学可降低医生用药不当的概率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它的应用可以降低医生用药不当的概率。据魏振满介绍,传统医学中医生的知识来源主要是经验、散在的报章杂志和上级医生,缺乏直接证据和相关数据。这样容易出现两种情况:某种药可能是有效的,却不在医生的考虑范围之内;某种药已经被证明是无效甚至有害的,医生却因为信息的缺乏而还在继续使用。

  循证医学则以临床实践而非临床经验作为诊断治疗的证据。要求临床医师认真、明确和合理应用现有最好的证据来决定具体病人的医疗处理,作出准确的诊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争取最好的效果和预后。循证医学所要求的临床证据有三个主要来源: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系统性评价、荟萃分析。

  据魏振满介绍,大样本一般在2000例以上,这个证据是最客观最有科学依据的。以前人们普遍认为降压药心痛定对心脏好、能够有效治疗高血压,曾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经过大量的循证医学数据验证,心痛定不但效果甚微,还会增加病死率。

  同时他也指出:万事无绝对,除了遵循证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也是医生用药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实习生程宇婕)

    ■相关词

    合理用药

  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制定或调整给药方案,以期有效、安全地防治疾病的措施。首先要求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从而针对病因和主要病症选择最适宜的药物,经正确的用药途径,给予适当的剂量,按合理的时间间隔完成正确的疗程,并考虑药物服用的时间和影响药物的机体因素,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