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月11日上午,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项目揭晓,共授奖374项(人)。医药卫生领域共有44项成果获得奖励,占获奖项目总数的10%以上,其中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8项。
生物通综合:
44项医药卫生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
1月11日上午,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项目揭晓,共授奖374项(人)。医药卫生领域共有44项成果获得奖励,占获奖项目总数的10%以上,其中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8项。
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的3项医药卫生成果分别是:人工种植龙胆等药用植物斑枯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一类新药重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关键工程技术及应用,成体干细胞生物学特性与规模化制备技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3项医药卫生成果分别是:若干重要药用植物的成分研究,血压波动性和器官损伤的研究,拓扑异构酶II新型抑制剂沙尔威辛的抗肿瘤分子机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医药卫生成果共有38项,其中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的研究成果《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创建及其在镇痛机制和治疗研究中的应用》获得一等奖。
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37项医药卫生成果中,有8项药学研究成果,分别是:中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与利用,当归提取物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基于中医药特点的中药体内外药效物质组生物/化学集成表征新方法,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应用研究,中药超微粉体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丁苯酞原料及软胶囊研究,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原料及注射剂的研制及产业化,克拉维酸钾及系列复方制剂的研制与产业化。
此次44项获奖的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凸显两大特点。一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如“丁苯酞原料及软胶囊”项目研制出的丁苯酞软胶囊,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原创一类新药,打破了我国新药开发多为仿制药的局面,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肯定的疗效。二是关注与民生有关的领域,如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应用研究、开郁清热法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当归提取物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等,瞄准当前对人民健康影响较大、造成医疗负担较重的多发病、慢性病展开研究,寻找有效解决方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研所干细胞技术及应用研究获奖
位于天津市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领衔完成的“血液干细胞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科研团队利用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培养出新生血管,用于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疾病,具有不可替代优势。
专家介绍,干细胞是胚胎发育期最早的细胞形态,也是人体所有细胞的“始祖”,经过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遗传学层面的靶向引导,理论上它们都可以“长成”人体的任何组织和器官。
随着白血病为大多数人认知,本来很陌生的一个专业词汇——“造血干细胞”进入公众视野,也成为白血病患者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干细胞的科学意义及应用前景,已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这项生物科技领域的尖端医疗技术也逐渐造福市民。专家介绍,当前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继骨髓、外周血后的第三大造血干细胞来源,为越来越多白血病患者重燃生的希望。
此次获奖的项目,通过研究不同干细胞的特性来建立关键工程技术,在血液和脐带干细胞的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工程技术和临床应用三方面均取得成效。该项目以胚胎干细胞、骨髓和肺等组织干细胞为参照,对血液和脐带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调控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生物学特性研究和调控因子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目前该项目已按生物制品要求建立了干细胞鉴别、分离、培养、扩增、活性分析、检定和冻存、干细胞移植动物疾病模型等一系列技术。而本市拥有全球最大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在经由卫生部执业许可的前提下,已储存脐血十余万份,截至目前已提供了300多份脐血供临床使用。
此外,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还发现,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均可建立新生血管,有效改善下肢缺血状态,可谓“取材于己治己之病”,用该疗法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疾病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统计近期国内其他17个医院的发表论文,共观察了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641例, 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对部分患者移植后10~45个月的追踪随访证实,该疗法简单、安全、有效,显著降低了下肢溃疡面和截肢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近1000名患者接受这一疗法。
国家自然科学奖(人民网)
![]() |
点击查看大图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人民网)
![]() |
点击查看大图 |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