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蓝斑核实现机器鸽飞行高度精准控制:为飞行动物机器人开辟新方向

时间:2025年3月6日
来源:Research

编辑推荐:

为解决机器鸽户外飞行高度控制难题,研究人员刺激蓝斑核(LoC),发现刺激参数影响飞行高度,具重要意义。

广告
   X   

机器鸽飞行高度控制的探索之旅:从难题到突破

在科幻电影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各种神奇的飞行机器人,它们灵活地穿梭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执行着各种复杂的任务。而在现实世界里,科学家们也在努力打造类似的飞行 “小能手”—— 机器鸽。鸽子,凭借着独特的翅膀拍打和滑翔技巧,拥有超强的机动性和适应性,能在各种环境中自由翱翔。受此启发,研究人员将微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与微机电系统(MEMSs)相结合,制造出了机器鸽。这种生物杂交系统融合了生物载体的感官、运动和自主智能,以及 MEMS 的高精度、可重复性和可控性,为灵活高效的空中平台发展带来了新希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目前,机器鸽的研究大多还局限在实验室环境。在实际的户外场景中,精确控制它们的飞行行为,尤其是飞行高度,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想象一下,在执行搜索救援任务时,机器鸽需要根据环境变化灵活调整飞行高度,避开障碍物,快速到达目标地点。但现有的研究在这方面进展有限,多数都集中在平面运动控制上,对于户外三维环境中的飞行高度控制缺乏深入探索。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把目光聚焦在了鸽子中脑的蓝斑核(LoC)上。此前的研究发现,刺激蓝斑核可以诱导鸽子起飞,还能调节翅膀拍打节奏,这表明蓝斑核可能在调节飞行高度的神经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来自 [具体研究机构未提及,可推测为国内相关机构] 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通过电刺激蓝斑核来实现对机器鸽户外飞行高度的精确控制,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了《Research》上。

研究技术方法

研究人员首先精心挑选了 15 只年龄在 1 - 1.5 岁的信鸽,对它们进行了至少 2 周的长距离归巢训练,从训练结果中筛选出 8 只有稳定归巢路径的鸽子用于后续实验。接着,他们为鸽子进行了脑部电极植入手术,将刺激电极精准地植入蓝斑核区域。在确定刺激参数时,研究人员通过室内测试和户外预实验,选取了刺激频率(SF)、刺激间隔(ISI)和刺激周期(SC)这 3 个关键参数进行研究。在户外实验阶段,研究人员选择在天气晴朗、风速低于 2m/s 的早晨 7 - 8 点进行实验,利用集成了多种功能的微型神经刺激器记录飞行数据。最后,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方法,如 3 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探究不同刺激参数对飞行高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

  1. 蓝斑核刺激与飞行行为:研究发现,改变蓝斑核的电刺激参数能够有效地控制机器鸽在空中的飞行高度,而且这些高度变化与飞行速度密切相关,但对飞行方向没有显著影响。当刺激频率设置为 40Hz 时,机器鸽几乎无法主动上升飞行,平均上升高度仅为 1.065±1.148m,控制成功率只有 2.20±4.61%。而当刺激频率达到 60Hz 时,机器鸽在所有刺激周期和刺激间隔参数设置下都能实现有效的上升飞行,平均上升高度为 12.241±1.761m,成功率高达 87.72±2.00%。有趣的是,当刺激频率设为 80Hz 时,机器鸽会成功下降飞行,平均下降高度为 15.655±2.516m,成功率达到 90.52±1.16%。100Hz 刺激虽然也能使机器鸽下降,且下降速度更快,但有时会出现类似不受控制的坠落行为。
  2. 刺激参数对飞行高度的影响:通过 3 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在控制机器鸽飞行高度上升时,刺激频率和刺激周期有显著的主效应,刺激间隔没有显著主效应,但刺激频率和刺激周期、刺激间隔和刺激周期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在控制飞行高度下降时,刺激频率、刺激间隔和刺激周期都有显著主效应,刺激频率和刺激间隔之间存在显著交互效应。总体而言,刺激频率在启动和维持上升或下降飞行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控制飞行模式的 “开关”;刺激周期则是调节飞行高度变化幅度的主要因素;飞行速度与飞行高度变化密切相关;而刺激参数对飞行曲率没有显著影响。

研究结论与意义

这项研究首次证实了通过针对性地改变蓝斑核的电刺激参数,可以实现对机器鸽飞行高度的精确控制,为推进飞行动物 - 机器人系统在现实应用中的控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从神经调节机制角度来看,不同的刺激频率能够激活与上升或下降飞行相关的特定神经回路,反映了机器鸽在不同环境下的自适应飞行控制策略。刺激周期可以定量调节飞行高度变化幅度,而适当调整刺激间隔则有助于减轻神经元疲劳,维持飞行行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实际应用方面,精确控制机器鸽的飞行高度对于其在户外复杂环境中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基于研究结果,优化刺激参数可以确保飞行高度控制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例如,在搜索救援、环境监测等任务中,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合理设置刺激参数,能够让机器鸽更好地完成任务。
不过,该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样本量相对较小,限制了对蓝斑核介导的神经调节机制的全面理解;缺乏直接的神经生理学记录数据,阻碍了对飞行控制潜在机制的深入探究;此外,环境因素对飞行高度控制实验结果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结合电生理记录技术,同时考虑更多环境变量,为优化神经刺激方案提供更坚实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从而提高飞行控制的精度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飞行动物机器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有望推动相关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让机器鸽在未来的实际任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