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四环素类药物:对抗耐药菌的新希望 —— 依拉环素 vs 替加环素

时间:2025年3月22日
来源:One Health Advances

编辑推荐:

研究评估了替加环素、奥马环素和依拉环素对携带 tet (X4) 和 tet (A) 基因临床分离株的体外疗效,发现依拉环素更具潜力。

广告
   X   

# 四环素类药物的 “抗菌新征程”:依拉环素的卓越表现
在医疗卫生领域,细菌耐药问题正如同一场来势汹汹的 “风暴”,严重威胁着全球人类的健康。其中,革兰阴性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日益增强,尤其是那些携带移动耐药基因 tet (X4) 和 tet (A) 的菌株,它们就像一群 “顽固的敌人”,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这些耐药基因能在细菌群体中快速传播,使得传统的抗生素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完全失效。为了找到对抗这些耐药菌的有效方法,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温州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One Health Advances》杂志上。
本次研究聚焦于三种四环素类抗生素 —— 替加环素、奥马环素和依拉环素,旨在评估它们对携带 tet (X4) 和 tet (A) 基因的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效果。研究人员从 1999 年至 2023 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留存的菌株中随机挑选出 175 株革兰阴性临床菌株,这些菌株涵盖了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属和阴沟肠杆菌。

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技术方法来开展研究。首先,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菌株进行种属鉴定。接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并使用特定引物来识别移动替加环素耐药基因 tet (X4) 和 tet (A) ,且 PCR 产物经桑格测序验证。此外,利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三种抗生素对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评估其抗菌效力,同时选用大肠杆菌 ATCC 25922 作为质量控制菌株。在数据分析方面,运用 SPSS 26.0 和 GraphPad Prism 9.5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令人瞩目。在 175 株革兰阴性菌株中,耐药率与 tet (X4) 和 tet (A) 基因的存在密切相关,携带这些基因的菌株耐药率显著高于非携带者。在对不同细菌的研究中,发现奥马环素的 MIC 值普遍较高,这意味着它的体外抗菌效力相对较弱。而依拉环素在针对携带 tet (X4) 基因的大肠杆菌时,展现出了明显优势,其 MIC 值显著低于替加环素,表明依拉环素在治疗这类耐药菌株感染时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然而,对于携带 tet (A) 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依拉环素的 MIC 值却高于替加环素,这显示出耐药基因对不同抗生素的抗菌效力有着复杂的影响。在阴沟肠杆菌携带 tet (A) 基因的情况下,对三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达 100% ,这一结果令人担忧,凸显了研发新型抗菌策略的紧迫性。

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指出,四环素类药物曾因其广谱抗菌活性被广泛应用,但随着耐药问题加剧,不断更新优化。尽管替加环素和依拉环素耐药率相似,但依拉环素较低的 MIC 值,尤其是针对携带 tet (X4) 基因的大肠杆菌,使其成为治疗多药耐药菌感染更具潜力的选择。此外,动物研究表明依拉环素比替加环素具有更高的组织穿透性,在临床应用中能以标准剂量维持有效浓度,且副作用更少。不过,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仅基于体外数据,未充分结合体内活性;在临床决策分析中,对耐药率的探讨不够深入。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为临床治疗多药耐药菌感染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拉环素在对抗携带 tet (X4) 基因的大肠杆菌感染方面表现出优势,具有成为有效治疗手段的潜力。但同时,阴沟肠杆菌携带 tet (A) 基因导致的高耐药性问题也警示人们,需要持续探索新型治疗策略,加强对耐药模式的监测。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在临床环境中验证依拉环素的疗效,并评估其成本效益,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抗生素耐药危机提供更多有力支持。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