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德国糖尿病研究团队通过OCTA技术,首次系统评估了1/2型糖尿病不同亚型患者的黄斑区微血管改变。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确诊1年内即可出现浅层毛细血管丛(SCP)灌注密度(PD)降低,严重胰岛素缺乏型(SIDD)和轻度肥胖相关型(MOD)亚组改变更显著;10年后深层毛细血管丛(DCP)也受累;脉络膜毛细血管(CC FD)改变和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扩大可作为早期鉴别标志;微动脉瘤(MA)出现与神经节细胞层(GCL)变薄相关。该研究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全球致盲的主要原因,其早期诊断一直是临床难题。传统观点认为微血管病变出现在糖尿病确诊数年后,但最新证据表明神经退行性改变可能更早发生。然而,血管与神经损伤的时空关系仍不明确,且糖尿病异质性导致不同亚型患者的视网膜病变进展存在显著差异。德国糖尿病中心(GDS)的研究团队利用前瞻性队列优势,首次系统评估了不同糖尿病亚型患者从确诊到10年随访期间的视网膜微血管和神经结构变化。
研究采用德国糖尿病研究(GDS)队列的340名1型(T1DM)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以及105名对照。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定量分析浅层(SCP)、中层(I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灌注密度(PD)、血管密度(VD),以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缺损密度(CC FD)和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参数。同时测量视网膜各层厚度和视觉功能指标。采用Ahlqvist标准将患者分为5种糖尿病亚型:严重自身免疫性(SAID)、严重胰岛素缺乏型(SIDD)、严重胰岛素抵抗型(SIRD)、轻度肥胖相关型(MOD)和轻度年龄相关型(MARD)。
关键技术包括:1) Heidelberg Spectralis OCTA系统获取10°×10°扫描区域的黄斑区三维血管成像;2) ImageJ软件定量分析PD、VD和CC FD等参数;3) 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糖尿病类型、亚型与视网膜参数的关系;4) 国际临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标准评估病变严重程度。
研究结果显示,在确诊1年内,T2DM患者SCP的PD和VD已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PD降低0.0071,p=0.0276;VD降低0.0034,p=0.0184),其中SIDD和MOD亚型改变最显著。SIDD患者的SCP PD显著低于其他亚型(p=0.0036),而MOD的PD和VD也低于MARD(p=0.023)。FAZ面积在T1DM和T2DM中均早期扩大(p=0.0327和p=0.0006),且T2DM改变更显著。CC FD在两组糖尿病中均增加,可作为早期鉴别标志(p=0.0474和p<0.0001)。
长期随访发现,10年病程后SCP和DCP的PD均下降(p=0.0365和p=0.0062)。微动脉瘤(MA)检出率随病程增加,5年和10年时SCP和DCP的MA显著增多(p=0.0209-0.0007)。重要的是,MA的出现与GCL变薄相关(SCP MA导致GCL变薄1.95μm,p=0.0129),且伴随SCP和ICP的PD降低。
视网膜神经结构分析显示,MA阳性患者的GCL、内丛状层(IPL)和外核层(ONL)厚度减少。SIDD亚型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厚度显著低于SAID(p=0.0491)。血压和HbA1c水平与DCP的MA发生显著相关(p=0.004-0.0199)。
该研究首次系统描绘了糖尿病不同亚型的视网膜微血管改变轨迹,揭示了三个重要发现:1) T2DM患者在确诊1年内即可出现SCP灌注异常,挑战了传统认为微血管病变需多年发展的观点;2) SIDD和MOD亚型具有独特的微血管表型,为精准筛查提供了依据;3) MA出现与GCL变薄同步发生,支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血管单元"共同损伤理论。
临床转化价值体现在:1) OCTA参数可作为亚临床微血管病变的客观标志物;2) SIDD和MOD患者应优先接受OCTA筛查;3) CC FD和FAZ改变有望成为糖尿病早期诊断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研究局限性包括横断面设计和单中心样本,未来需通过纵向研究验证这些发现。
这项发表于《Diabetologia》的研究为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视角,确立了OCTA在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并为针对不同糖尿病亚型的个性化管理策略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将推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二级预防从"等待临床症状"向"主动影像学筛查"模式转变。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