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白色念珠菌阴道感染的现状研究

时间:2025年4月12日
来源: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编辑推荐:

本文系统综述了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C. albicans)阴道感染的致病机制、宿主免疫应答及防治策略。文章重点解析了C. albicans的毒力因子(如生物膜形成、表型转换)、风险因素(抗生素滥用、免疫抑制等),并探讨了当前抗真菌疗法的局限性(如耐药性)与新兴解决方案(纳米递送系统、疫苗开发)。通过整合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为改善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的防治提供了多学科视角,强调个性化医疗与免疫调节的重要性。

广告
   X   

引言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种二态性真菌,常定植于人体皮肤、口腔及阴道黏膜。在免疫失衡或微生态紊乱时,其可从共生状态转为致病态,引发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全球约75%女性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VVC,其中9%发展为每年复发≥4次的RVVC,造成显著医疗负担。

风险因素

阴道微生态失衡:健康阴道以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为主导,维持酸性环境并分泌抗菌物质。微生态失调(如乳酸杆菌减少、变形菌门增多)会促进C. albicans过度增殖。
抗生素使用:广谱乳酸杆菌屏障,削弱竞争性抑制,增加真菌定植风险。
激素变化:雌激素升高(如妊娠、避孕药使用)刺激阴道上皮糖原沉积,为C. albicans提供碳源。
免疫抑制:HIV、糖尿病或免疫抑制剂使用削弱中性粒细胞和T细胞功能,导致真菌清除障碍。

致病机制

C. albicans通过黏附蛋白(如ALS家族)附着宿主细胞,随后通过两种途径入侵:

  1. 诱导内吞:真菌 invasins 触发上皮细胞内化。
  2. 主动穿透:分泌天冬氨酸蛋白酶(SAPs)和磷脂酶降解细胞外基质。
    关键毒力因子包括: 生物膜:形成多糖基质屏障,抵抗药物和免疫攻击。
  • 念珠菌溶素(candidalysin):通过激活EGFR-MAPK通路诱发上皮损伤和炎症。

宿主免疫应答

先天免疫

  • 阴道上皮细胞(VECs)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如Dectin-1识别β-葡聚糖。
  • NLRP3炎症小体被candidalysin激活,释放IL-1β和IL-18,但过度炎症会加重VVC症状。
    适应性免疫
  • Th17细胞分泌IL-17招募中性粒细胞,但过量会导致组织损伤。
  • CD4+ T细胞缺失(如艾滋病患者)显著增加感染风险。

防治策略

现有疗法局限

  • 唑类(如氟康唑)和棘白菌素面临耐药性问题,尤其是C. glabrata和C. auris。
  • 两性霉素B脂质体(如Ambisome®)降低肾毒性,但口服生物利用度差。
    新兴技术
  • 纳米递药系统:壳聚糖纳米颗粒负载氟康唑可增强对C. albicans的穿透性。
  • 疫苗开发:基于ALS3蛋白的重组疫苗在小鼠模型中显示保护性免疫。
  • 免疫调节:NLRP3抑制剂(如格列本脲)可减轻炎症反应。
    非药物干预
  • 益生菌(如L. crispatus)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
  • 植物提取物(如大蒜素、姜黄素)具有抗真菌潜力。

挑战与展望

当前防治面临耐药性、患者依从性和医疗可及性三大瓶颈。未来需结合多组学技术开发个性化方案,并探索真菌-宿主-微生物组互作机制。通过跨学科合作,有望实现从症状控制到根治的突破。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