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推荐 为解决传统耐火材料红外发射率低、高温稳定性不足等问题,研究人员通过高熵工程结合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高熵尖晶石氧化物(Co, Fe, Cu, Ni, Mn, Cr)3O4。该材料在0.78–15.3 μm波段红外发射率超0.9,且可在600 ℃低温合成,兼具高效节能与优异热稳定性,为高温节能技术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解读
在能源危机与高温工业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传统耐火材料因红外发射率低(通常低于0.5)、热稳定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高效辐射传热与节能需求。例如,在800 ℃以上的高温环境中,辐射传热占比超80%,而能量集中于近红外(0.78–2.5 μm)和中红外(2.5–14 μm)波段[11]。如何通过材料设计提升红外发射率并实现低温节能合成,成为领域内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
为此,国内某研究团队以高熵工程(High-entropy Engineering, HE)为核心策略,结合溶胶-凝胶法,开发了一种新型高熵尖晶石氧化物(Co, Fe, Cu, Ni, Mn, Cr)3O4(简称CFCNMCO)。研究通过调控多元素协同效应,显著提升了材料的红外辐射性能与热稳定性,并揭示了其低温合成机制。该成果发表于《Applied Materials Today》,为高温节能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范式。
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CFCNMCO,利用高熵工程引入多元素协同效应,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表征材料结构与形貌,结合理论计算分析其红外辐射机制。
研究结果
材料结构与形貌
XRD分析表明,CFCNMCO在900 ℃煅烧后呈现纯尖晶石相(面心立方Fd-3m结构),无杂相生成。SEM显示其形貌为不规则纳米颗粒,具有高比表面积与多孔结构,有利于光吸收与辐射增强[Fig. 2a]。
红外辐射性能
实验表明,CFCNMCO在0.78–2.5 μm波段发射率达0.90,在2.5–15.3 μm波段达0.92,显著优于传统尖晶石材料(如CuFe2O4)[16]。其高发射率源于多孔结构诱导的光散射增强、晶格畸变促进的电子跃迁,以及带隙窄化效应[Abstract]。
热稳定性与低温合成优势
高熵体系的熵稳定效应使CFCNMCO在高温(>800 ℃)下仍保持结构稳定,而溶胶-凝胶法的低反应活化能使其可在600 ℃合成,较传统高温固相法(>1000 ℃)节能超40%[Introduction]。
研究结论与意义
该研究通过高熵工程与溶胶-凝胶法的协同创新,突破了传统尖晶石材料在发射率与合成温度上的瓶颈。CFCNMCO的高发射率与低温合成特性,不仅为高温节能技术(如辐射冷却[1]、工业窑炉热保护[9])提供了高性能材料,还验证了高熵设计在提升材料综合性能中的潜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其在光热转换、隐身涂层等领域的应用,推动能源与环境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术语解释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