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工程化纳米材料突破胃肠道多重屏障实现治疗药物的精准口服递送

时间:2025年6月30日
来源: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工程化纳米材料(ENMs)如何通过可调控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响应功能(如pH/酶响应性、黏液穿透表面、受体介导靶向等)克服胃肠道(GI)多重屏障(化学降解、黏液滞留、上皮不渗透性等),显著提升生物制剂(如肽类、蛋白质、核酸)和小分子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BA),为精准口服给药系统(ODDS)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广告
   X   

工程化纳米材料突破胃肠道屏障的创新策略

Abstract
口服给药因其无创性和高患者依从性成为首选给药途径,但生物制剂(如肽类、蛋白质、核酸)和小分子药物面临胃肠道多重屏障的严峻挑战。这些屏障包括化学降解(胃酸/酶)、黏液滞留、上皮不渗透性、首过代谢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导致大多数治疗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不足2%。工程化纳米材料通过可调控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响应功能,为精准口服递送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

1. 口服吸收屏障与应对策略
1.1 化学屏障:pH与酶降解
胃肠道动态pH梯度(胃部pH 1-3至肠道pH 6-7.5)和酶活性(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共同构成化学屏障。弱酸药物在胃中电离度增加而溶解度提高,弱碱药物则在肠道更易吸收。生物制剂易在等电点附近沉淀,且pH波动会引发不可逆构象变化。研究表明,线性肽类药物(如分泌素)在肠液中半衰期<5分钟,主要受胰蛋白酶(50,608 U/mL)降解影响。

应对策略包括:

  • 肠溶包衣(如Eudragit®)实现pH依赖性释放
  • 酶抑制剂(如抑肽酶)延缓降解
  • 纳米载体(如金属有机框架MOFs)提供物理保护。例如,负载胰岛素的NU-1000 MOF在胃酸中保持稳定,在肠道磷酸盐触发下释放,生物活性保留>90%。

1.2 物理屏障:黏液与上皮层
黏液屏障通过五种机制阻碍药物吸收:

  1. 网状黏液纤维(孔径20-200 nm)截留>200 nm颗粒
  2. 双层结构(内层50-100 μm厚,外层快速更新)
  3. 负电荷糖基化黏蛋白通过静电作用吸附阳离子纳米颗粒
  4. 剪切稀化行为通过二硫键交联固定颗粒
  5. 动态清除(胃黏液4-5小时更新)

突破策略分为两类:

  • 黏附型载体:通过静电吸附/氢键延长滞留(如壳聚糖 NPs)
  • 穿透型载体:中性亲水表面减少相互作用(如PEG修饰 NPs)。最新开发的磷丝氨酸锚定仿生 NPs(P-R8-Pho NPs)通过肠碱性磷酸酶触发电荷反转(-2.39 mV→+7.37 mV),实现动态穿透-吸收转换。

上皮屏障受紧密连接(TJs,孔径<1 nm)和脂质双层限制。纳米材料通过以下途径增强穿透:

  • 化学修饰提高脂溶性(如logP优化)
  • 渗透促进剂(如癸酸钠)可逆打开TJs
  • 配体靶向(如转铁蛋白、维生素B12)。FcRn靶向介孔硅 NPs(MSNs-FcBP)通过新生儿Fc受体介导转胞吞,使exenatide口服生物利用度达23.8%。

1.3 系统屏障:首过代谢与肠道菌群
肝脏CYP450酶(如CYP3A4)和肠道代谢酶导致高提取药物(如沙奎那韦)生物利用度<4%。肠道菌群(含300万独特基因)通过偶氮还原/水解等反应修饰药物。例如,Bacteroides可将透明质酸降解为可吸收寡糖。

纳米载体通过淋巴转运(如相变纳米乳EXT@PC/NEMs)规避首过效应,exenatide生物利用度提升至23.8%。β-葡聚糖/mRNA脂质 NPs通过pH响应性解离-重组保护核酸,实现肠道树突细胞靶向。

2. 口服纳米材料进展
2.1 脂质基材料
固体脂质 NPs(SLNs)和自乳化系统(SEDDS)通过膜仿生特性促进淋巴吸收。PEG2000-硬脂酸修饰SLNs(pSLNs)使阿霉素肠道吸收率提升2.46-3.56×10-5 cm/s,生物利用度增加1.99倍。CSKSSDYQC肽修饰SLNs通过杯状细胞靶向使跨上皮转运提升3倍。

2.2 蛋白基材料

  • 白蛋白:FcRn受体介导转运。KP突变体修饰PLGA-PEG NPs使胰岛素跨上皮效率翻倍,糖尿病小鼠血糖降低40%
  • 玉米醇溶蛋白:疏水性(较白蛋白高50倍)和胃酶抗性使其成为经济高效的载体。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玉米醇溶蛋白-海藻酸 NPs在pH 7.4释放90.8%,Caco-2细胞内ROS降低88.9%

2.3 多糖基材料
壳聚糖通过正电荷可逆打开TJs,海藻酸形成pH响应凝胶。"纳米-in-微米"系统(ECHCD MPs)结合Eudragit S100结肠溶解和透明质酸CD44靶向,有效缓解结肠炎症状。

2.4 无机材料
介孔硅(MSNs)通过高孔容(如孔径12-30 Å)保护药物。树枝状MSNs与琥珀酰化β-乳球蛋白形成pH响应片剂,实现胰岛素胃保护-肠释放。金 NPs(AuNPs)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实现光热控释。

2.5 合成聚合物
PLGA通过乳酸/乙醇酸比例调节降解动力学。两性离子PCBBA NPs超亲水表面使黏液穿透速度较PEG快2-3倍,胰岛素口服生物利用度达16.2%。共价有机框架(COFs)如MT-COF-18Å载药量达59.8 wt%,通过葡萄糖敏感硼酸酯键控释。

3. 精准递送应用
3.1 小分子药物

  • 增溶:无定形伊曲康唑-HPMC分散体溶解度提升24.7倍
  • 促渗:脂质包被依托泊苷纳米晶(Lipo@NCs)通过小窝蛋白介导内吞,生物利用度提升10.92倍
  • 控释:偶氮还原酶响应性PEG-Azo-PLGA胶束实现结肠靶向,结肠炎小鼠累计释放76.5%

3.2 生物制剂

  • 保护:COFs(TTA-DFP-nCOF)在[葡萄糖]>3 mg/mL时触发胰岛素释放
  • 转运:去氧胆酸修饰壳聚糖 NPs(DNPs)通过ASBT/IBABP通路实现15.9%生物利用度
  • 基因编辑:钙藻酸微球-CRISPR-Cas9核糖核蛋白纳米簇(RNP-NCs)在炎症性肠病模型中有效编辑TNF-α基因

4. 挑战与展望
当前面临多重材料设计矛盾(如黏液穿透需亲水而吸收需疏水)、结构精准控制不足等问题。提出的程序化"解封装"多层系统(PUMCS)整合肠溶包衣-黏液穿透-转胞吞-载药核心四层结构,有望实现级联屏障突破。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器官芯片等新技术将加速临床转化,推动精准口服治疗新时代的到来。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