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安达曼群岛东海岸珊瑚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创新性开发珊瑚栖息地质量指数(CHI),整合地物气候指标、社区参与评估与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研究发现南部海域CHI值(1.24)显著优于北部(1.01)和中部(1.08),为岛屿生态系统管理提供量化决策工具,助力SDG 14目标实现。
在被称为"海洋热带雨林"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印度安达曼群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过去几十年间,旅游开发、陆地径流沉积和海水温度上升(年均增幅0.13°C)等因素,已威胁到该区域135种珊瑚和25种红树林的生存。更严峻的是,2004年Mw 9.3级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北部海岸1米抬升和南部0.9米沉降,彻底改变了海底地形格局。这种生态系统的剧烈变化,不仅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更直接威胁依赖珊瑚资源的沿海社区生计。
为系统评估这一危机,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通过构建珊瑚栖息地质量指数(Coral Habitat Index, CHI),该团队首次将层次分析法(AHP)与沿海社区传统知识相结合,对187个地理参照点进行时空分析。研究发现,尽管整体环境恶化,但南安达曼海域却展现出惊人的恢复力——2013-2018年间CHI均值达1.24,显著高于北部(1.01)和中部(1.08)。特别在Rangat以南海域,珊瑚群落表现出持续增强的生态韧性,这为全球类似岛礁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了关键参考。
研究采用三项核心技术:1)基于四类沿海社区群体(渔民、旅游从业者等)参与式评估的Likert 5分量表,量化11项栖息地指标;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5公里近海缓冲区内187个采样点的时空数据(2008-2018);3)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优先级。这种"社区认知+科学数据"的混合方法,有效克服了传统监测中主观性与客观性难以调和的矛盾。
【Status of habitat quality indicators】
通过11项指标的梯度色阶图显示,海水浊度与沉积负荷呈现北高南低的明显梯度分布,这与珊瑚覆盖率呈负相关。温度敏感度分析表明,南部海域珊瑚对SST(海表温度)变化的耐受阈值比北部群体高0.5°C。
【Critical zones of concern】
地震引发的海底地形突变导致北部珊瑚群落出现"生态位压缩"现象,约12%的原有珊瑚物种因无法适应新水深条件而消失。中部海域受旅游开发影响,CHI值在2013年后出现断崖式下跌。
【Conclusions】
研究证实物理气候因素(占权重67%)对珊瑚退化的影响远超人为活动(33%)。南部海域的生态优势源于其复杂海底地形创造的微环境多样性,这种自然异质性为珊瑚提供了气候变化的避难所。该CHI模型可推广至全球3.5万公里热带海岸线监测,其创新性在于将AHP权重体系与SDG 14的监测要求直接挂钩,实现了科学评估与政策需求的精准对接。
这项发表于《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的研究,由Debajit Datta团队完成的跨学科工作,不仅建立了岛礁生态系统恢复力的评估标准,更开创了"传统生态知识(TEK)+遥感技术"的新型监测范式。其开发的CHI指数已被印度海洋事务部采纳为安达曼海域管理的基础工具,为平衡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提供了量化依据。正如作者强调的,保护珊瑚礁不仅是保存生物多样性,更是守护沿海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天然防波堤。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