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进化约束的揭示:阿特拉斯蓝蝶229对染色体的启示

时间:2025年9月11日
来源:Current Biology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染色体数目异常增多的阿特拉斯蓝蝶(Polyommatus atlantica),通过构建染色体级别基因组,揭示其拥有227对常染色体和4条性染色体的极高染色体数目,并发现常染色体通过断裂(fission)演化而来,断裂位点倾向于发生在常染色质区(A compartment),且内部端粒重复序列阵列可能参与断裂过程,而性染色体抵抗断裂,这些发现揭示了染色体进化中的约束机制。

广告
   X   

在生物界,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通常是保守的,这种稳定性对于维持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基因组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然而,总有一些“特立独行”的物种,以其惊人的染色体数目挑战着人们的认知。阿特拉斯蓝蝶(Polyommatus atlantica)便是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早期的细胞学观察暗示其拥有超过200对染色体,这远多于绝大多数动物,也使其成为探索染色体数目剧烈变化背后机制的绝佳模型。理解这种极端核型(karyotype)是如何产生以及为何能稳定存在,对于揭示染色体进化(chromosome evolution)的基本规律和约束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探究阿特拉斯蓝蝶基因组背后的奥秘,Charlotte J. Wright及其合作者在《Current Biology》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综合利用了PacBio HiFi长读长测序和Hi-C染色质构象捕获技术,对一个雌性阿特拉斯蓝蝶个体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组装,最终成功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染色体级别参考基因组。通过对组装结果的分析,他们精确地确定了该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27对常染色体(autosomes)和4条性染色体(2条Z和2条W),总计229对(2n=458),这确认了其拥有非多倍体动物中已知的最高染色体数目。

研究的关键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利用PacBio HiFi长读长数据进行初步组装,结合Hi-C数据辅助完成染色体级别的支架搭建,并通过手动 curation 确保组装的准确性;利用RNA-seq和同源蛋白证据进行基因结构预测和功能注释;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方法,与近缘物种P. icarus(n=23)的基因组进行比对,以识别染色体断裂(fission)和融合(fusion)事件;使用Tandem Repeats Finder等工具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系统性地搜索和分析端粒重复序列(telomeric repeats)及其相关转座元件的分布;通过对Hi-C数据的分析,借助近缘物种Cyaniris semiargus的染色质三维结构数据,推断祖先的染色质区室状态(A/B compartment),并与断裂位点进行关联分析。

RESULTS

A chromosome-level genome for P. atlantica consists of 229 pairs of chromosomes

研究人员成功组装了一个高质量的雌性阿特拉斯蓝蝶参考基因组,其大小为695 Mb。组装结果显示其拥有227条常染色体和4条性染色体(两条Z和两条W),证实了其极高的染色体数目。基因组重复序列含量高达69.5%,但其重复序列的分布模式与染色体数目稳定的近缘物种P. icarus相似,表明染色体数目的爆发性增加并非由近期重复序列的爆发性活动驱动。

Extensive fission events have resulted in 227 small autosomes of a similar size

分析表明,阿特拉斯蓝蝶的227条小型常染色体均来源于其祖先的24条常染色体通过多次断裂(fission)形成,并未发生融合(fusion)事件。这些断裂形成的染色体大小非常均一,平均长度仅为2.36 Mb,且祖先越大的染色体经历的断裂事件越多。断裂后的染色体仍保留了其祖先染色体在重复序列密度等方面的特征。

The history of the Z chromosomes of P. atlantica

性染色体的演化历史较为复杂。最大的Z染色体(Z1)由祖先的Z染色体(Merian element MZ)与一条常染色体(M24)融合而成。第二条Z染色体(Z2)主要由一条祖先的常染色体(M16)转变而来(neo-Z),并融合了另一条常染色体(M21)的一部分。与近缘物种的比较表明,Z1的融合事件发生在其与P. icarus分化之前,而Z2的形成发生在此之后。

The W chromosomes are derived from copies of three autosomes that became sex linked

两条W染色体(W1和W2)分别与Z1和Z2具有同源性。W1染色体包含来源于Z1上M24区域和Z2上M16区域的基因,其基因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表明它可能起源于与Z染色体融合的常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W2染色体则与Z2上融合的M21片段同源。

Divergence estimates suggest historical recombination between Z1 and W1 chromosomes

通过估算Z和W染色体之间同源基因的同义替换率(dS),发现Z1/W1上M24区域的差异(7.2%)显著低于Z2/W1上M16区域的差异(9.4%),这与鳞翅目雌性中通常不发生重组的认知相悖。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Z1和W1染色体之间发生过罕见的历史重组事件,从而降低了其序列差异。

Fissions occur in the A compartment and do not tend to maintain clusters of functionally related genes

对断裂位点的分析发现,它们显著富集于祖先基因组的常染色质区(A compartment),而在异染色质区(B compartment)则显著匮乏,表明染色质的三维结构影响了断裂发生的位置。除了Hox基因簇等已知的共调控基因簇得以保留外,大多数功能相关的基因集并没有因为避免断裂而被保留在一起,随机断裂模型也能产生类似的基因功能富集模式。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telomeric repeat arrays within the chromosomes of P. atlantica

在阿特拉斯蓝蝶基因组中发现了大量染色体内部的端粒重复序列(TTAGG)n阵列,其中许多还伴随着特异的逆转录转座子TRAS和SART。对532个鳞翅目物种基因组的调查发现,虽然内部端粒重复序列普遍存在,但长阵列(≥300 bp)非常罕见。而阿特拉斯蓝蝶和另外几个已知染色体发生快速重组的蓝蝶物种(如Lysandra)却拥有大量长的内部端粒阵列,暗示这些序列可能与染色体断裂事件相关。

Genetic diversity does not correlate with extreme fission

种群遗传学分析显示,阿特拉斯蓝蝶的基因组杂合度(0.0043)和纯合片段(ROH)的分布与其他斑蝶物种相当,并未显示出近期近交或有效种群大小急剧下降的迹象。这表明其极端染色体数目的固定可能并非由遗传漂变驱动。

DISCUSSION

本研究证实阿特拉斯蓝蝶拥有动物界最高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其核型是常染色体经历大量断裂(fission)而非多倍化(polyploidy)的结果。研究揭示了染色体进化中的几个关键约束:首先,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s)表现出对断裂的显著抵抗,这可能与剂量补偿(dosage compensation)、减数分裂行为差异或性别决定基因需要保持连锁有关。其次,断裂事件并非随机发生,而是倾向于在结构松散的常染色质区(A compartment)发生,这可能是跨物种的一种普遍规律。再者,断裂产生的染色体大小趋于均一(~2 Mb),暗示可能存在一个保证着丝粒(kinetochore)正确附着和减数分裂重组发生的最小染色体尺寸下限。最后,内部端粒重复序列阵列在阿特拉斯蓝蝶及其它核型快速进化的物种中大量存在,强烈暗示其与染色体断裂过程存在关联,可能是断裂的“伤疤”、易于发生断裂的脆弱位点,或者甚至能作为“帽状”结构稳定新产生的染色体末端。尽管本研究未最终证实其因果机制,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方向。

总之,阿特拉斯蓝蝶作为一个极端的自然实验模型,为我们理解染色体数目剧变如何发生、为何能稳定存在以及其长远的进化后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探索此类剧烈基因组重排与物种形成速率之间的关系,将是未来理解生物多样性产生机制的关键。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