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深渊化学合成生态系统的发现:揭示克马德克-堪察加海沟和阿留申海沟最深处的生命奇迹

时间:2025年8月1日
来源:Nature

编辑推荐:

研究人员通过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对克马德克-堪察加海沟和西阿留申海沟进行考察,首次在5800-9533米深度发现绵延2500公里的化能合成群落。该群落以须腕动物(Siboglinidae)和双壳类(Bivalvia)为主,依赖沿断层迁移的富含H2S和CH4流体生存。同位素分析证实甲烷源于沉积有机质的微生物还原。这一发现改写了深海碳循环模型,为极端环境生命研究提供新范式。

广告
   X   

在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中,水深超过6000米的深渊海沟(hadal zone)始终是最神秘的区域。长久以来,科学家们推测这些高压、黑暗的环境中可能存在依赖化学合成(chemosynthesis)的生命系统,但实际证据寥寥无几。此前仅在日本海沟发现过两处小型渗漏群落,最深记录为7434米。传统观点认为,深渊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表层沉降的有机碎屑,而化学能的作用被严重低估。这种认知空白不仅限制了我们对生命极限的理解,也影响了全球碳循环模型的准确性。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IDSSE)的研究团队通过"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对西北太平洋的克马德克-堪察加海沟和西阿留申海沟进行了系统性考察。这项发表在《Nature》的研究创造了多项记录:发现了迄今最深的渗漏群落(9533米)、最广阔的分布范围(2500公里),以及最丰富的化能合成生物多样性。

研究团队主要运用了三种关键技术:1)载人潜水器原位观测与高清摄像记录;2)沉积物推管采样结合孔隙水地球化学分析(包括CH4、SO42-、δ13C-DIC等指标);3)cox1基因测序进行物种鉴定。所有样本均来自海沟底部5800-9533米深度的18个潜次。

化能合成群落的分布与多样性

研究在克马德克-堪察加海沟9,533米处发现命名为"The Deepest"的渗漏场,其须腕动物密度高达5,813±1,335个/平方米。

西阿留申海沟6,928米处则分布着以双壳类Isorropodon fossajaponicum为主的群落。同位素分析显示甲烷δ13CVPDB值介于-78.1‰至-95.7‰,证实其为微生物CO2还原产物。

孔隙水与碳酸盐地球化学

沉积物中检测到异常高的甲烷浓度(118,882 ppm),远超水深平衡溶解度(545 ppm)。六水方解石(ikaite)的δ13C值为-17.29‰至-26.89‰,表明其形成与有机质早期成岩作用相关。相态模型证实甲烷在深渊条件下仅以溶解态和水合物形式存在。

深渊渗漏的形成机制

与浅水渗漏不同,深渊渗漏流体源自未俯冲的 trench sediments(海沟沉积物)。

微生物将沉积有机质转化为甲烷后,流体沿弯曲相关正断层(bending-related normal faults)上涌。这种机制可能普遍存在于全球俯冲带。

这项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三个认知:1)化能合成群落在深渊的分布广度远超预期;2)甲烷水合物在超深环境稳定存在;3)深渊微生物活动对碳循环的贡献被严重低估。从应用角度看,这些发现不仅为生命极限研究提供新模式生物,还可能影响未来深海资源勘探策略。正如研究者所言:"这些群落证明,在最严酷的环境中,生命总能找到令人惊叹的生存之道。"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