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揭示了神经元五聚蛋白(NPTX)在稳定齿状回记忆印迹网络中的关键作用。研究人员发现NPTX1通过调控Kv7.2通道抑制Fos转录依赖记忆印迹(F-RAM)的过度兴奋,而NPTX2通过增强PV+中间神经元对Npas4转录依赖记忆印迹(N-RAM)的抑制,共同维持情境恐惧记忆的精确表达。该研究不仅阐明了记忆印迹网络稳定性的分子机制,还为衰老相关认知障碍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随着年龄增长,许多人都会经历记忆功能衰退的困扰,特别是对特定情境的记忆能力下降尤为明显。这种与衰老相关的记忆障碍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神经机制?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大脑中负责记忆存储的"记忆印迹"(engram)网络是如何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的。记忆印迹理论认为,特定的记忆被编码在稀疏分布的神经元群体中,这些细胞通过形成稳定的连接网络来存储和提取记忆。然而,这些记忆印迹网络如何维持其稳定性,以及它们的紊乱如何导致衰老相关的记忆缺陷,仍然是未解之谜。
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Cell Research》发表的重要研究,揭示了神经元五聚蛋白(Neuronal pentraxins, NPTXs)在维持记忆印迹网络稳定性中的关键作用。他们发现NPTX1和NPTX2分别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调控Fos转录依赖(F-RAM)和Npas4转录依赖(N-RAM)两类记忆印迹群体的功能,共同确保情境恐惧记忆的精确表达。这项研究不仅阐明了记忆精确性的神经基础,还为理解衰老相关认知障碍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技术方法开展这项研究:通过活动依赖的标记系统(RAM)特异性标记记忆印迹细胞;利用狂犬病毒(RV)跨突触示踪技术解析记忆印迹的输入连接;采用免疫共沉淀(co-IP)和膜片钳技术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和神经元电生理特性;通过单分子荧光原位杂交(smFISH)检测基因表达变化;并建立了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进行功能验证。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方法学基础。
NPTX1限制MEC兴奋性输入到DG记忆印迹群体
研究发现F-RAM记忆印迹群体主要接收来自内侧内嗅皮层(MEC)的兴奋性输入。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分析发现,c-Fos优先富集在Nptx1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区域。条件性敲除Nptx1导致F-RAM记忆印迹细胞对MEC输入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oEPSC)幅度增大,神经元兴奋性增高,表现为静息膜电位降低和阈值电流减小。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NPTX1通过与Kv7.2通道相互作用,促进其膜表达,从而抑制记忆印迹细胞的过度兴奋。使用Kv7.2/3通道选择性激动剂瑞替加滨可以挽救Nptx1敲除导致的记忆缺陷。
NPTX2促进PV+中间神经元对DG记忆印迹的抑制
研究显示N-RAM记忆印迹群体接收更多来自局部PV+(parvalbumin阳性)中间神经元的抑制性输入。Npas4优先结合在Nptx2基因的启动子区域。Nptx2敲除导致PV+中间神经元AMPA受体(AMPAR)介导的突触后电流减小,GluA4亚基膜表达降低,同时N-RAM细胞接收的抑制性输入减弱。这导致记忆过度泛化,表现为在非恐惧情境中冻结行为增加。通过化学遗传学激活PV+中间神经元可以改善这一表型。
衰老小鼠中NPTX表达下调与记忆缺陷
在衰老小鼠中,研究发现Fos+和Npas4+细胞数量减少,Nptx1在记忆印迹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降低,Nptx2+细胞总数和表达水平均下降。电生理记录显示衰老小鼠的M电流(IM)幅度减小,Kv7.2膜表达降低。行为学测试发现,衰老小鼠在弱恐惧条件训练后表现出记忆提取障碍,在强训练后则出现记忆过度泛化。在F-RAM群体中过表达NPTX1或在N-RAM群体中过表达NPTX2的AMPAR结合域(NPTX2-PTX),可以分别改善衰老小鼠的记忆提取障碍和过度泛化问题。
这项研究的重要发现在于阐明了NPTX1和NPTX2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协同维持记忆印迹网络稳定性的工作原理。NPTX1通过Kv7.2通道抑制记忆印迹细胞的过度兴奋,确保对特定情境记忆的精确提取;而NPTX2通过增强PV+中间神经元的抑制作用,防止记忆过度泛化。在衰老过程中,这两种蛋白的表达下调导致记忆印迹网络紊乱,表现为记忆提取障碍和过度泛化。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记忆精确性神经机制的理解,还为开发针对衰老相关认知障碍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特别是研究提出的通过调节Kv7.2通道活性或PV+中间神经元功能来改善记忆障碍的方法,具有重要的转化医学价值。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