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深入探讨了线粒体自噬(mitophagy)在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NDDs)中的双重作用,揭示了其作为两种疾病共同调控节点的分子机制。文章系统分析了PINK1/Parkin通路、BNIP3/NIX和FUNDC1等关键受体介导的线粒体质量控制(MQC)过程,阐述了线粒体自噬通过调节活性氧(ROS)、钙离子(Ca2+)稳态和代谢重编程影响细胞命运的机制,为开发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新视角。
人类寿命的显著延长带来了衰老相关疾病的增加,其中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NDDs)呈现出有趣的负相关关系。流行病学数据显示,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患癌风险降低42-50%,而癌症患者发生AD的风险也下降35-37%。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线粒体自噬(mitophagy)的失调可能是关键连接点。
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和信息处理中心,在维持细胞稳态中扮演核心角色。在癌症中,Warburg效应和代谢重编程是典型特征,线粒体通过调节活性氧(ROS)产生、钙离子(Ca2+)平衡和凋亡途径促进肿瘤进展。而在NDDs如AD和帕金森病(PD)中,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β淀粉样蛋白(Aβ)和α-突触核蛋白(α-syn)异常聚集,引发神经元死亡。
线粒体自噬通过两种主要途径清除损伤线粒体:
泛素依赖性途径:由PINK1/Parkin通路主导,PINK1在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时积累并招募Parkin,后者泛素化线粒体外膜蛋白,招募自噬受体如p62和OPTN。
泛素非依赖性途径:由BNIP3、FUNDC1等受体直接结合LC3介导。
在肿瘤发生早期,线粒体自噬通过清除ROS生成源发挥抑癌作用;而在进展期肿瘤中,它却通过维持癌症干细胞(CSCs)特性促进治疗抵抗。例如:
肝癌中FUNDC1早期抑制炎症但晚期促进肿瘤生长
乳腺癌中BNIP3维持休眠肿瘤细胞的氧化磷酸化(OXPHOS)
胰腺癌中KRAS突变通过BNIP3L诱导选择性线粒体自噬
神经系统高度依赖线粒体功能,线粒体自噬缺陷导致:
AD中Aβ/tau积累与线粒体自噬缺陷形成恶性循环
PD中PINK1/Parkin突变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线粒体清除障碍
亨廷顿病(HD)中突变亨廷顿蛋白(mHTT)干扰Parkin募集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中TDP-43聚集抑制线粒体自噬
针对线粒体自噬的精准调控策略:
NDDs治疗:激活剂如尿石素A(UA)、褪黑素通过SIRT1/PGC-1α增强线粒体自噬;USP30抑制剂MTX115325已进入临床试验。
癌症治疗:抑制剂如Liensinine阻断自噬体-溶酶体融合,Mdivi-1抑制DRP1介导的线粒体分裂。
新兴技术:线粒体靶向的TPP+共轭化合物和mLumiOpto基因疗法展现潜力。
组织特异性靶向递送系统、线粒体 luminopto 基因治疗和可逆性线粒体内膜调节剂等创新方法,为同时干预癌症和NDDs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深入理解线粒体自噬的时空调控机制,将推动"一石二鸟"治疗策略的发展。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