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安全性评估:BCMA与GPRC5D/FcRH5靶向药物的毒性特征比较

时间:2025年8月3日
来源:Blood Cancer Journal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系统评估了BCMA和GPRC5D/FcRH5两类双特异性抗体(BsAbs)的毒性特征。通过22项临床试验2374例患者的汇总分析,发现BCMA靶向药物更易导致血液学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40.4%,贫血39.2%),而GPRC5D/FcRH5药物CRS(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发生率更高(73.13%)。研究为临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发表于《Blood Cancer Journal》。

广告
   X   

多发性骨髓瘤(MM)作为第二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尽管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复发/难治性患者仍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ies, BsAbs)通过同时靶向肿瘤抗原(如BCMA)和T细胞受体(CD3),在RRMM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然而这类药物独特的"on-target, off-tumor"效应也带来了复杂的毒性谱,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血液学毒性和感染等,严重制约了其临床应用。

为系统评估BsAbs的安全性特征,来自Kansas State University等机构的研究团队Mobina Golmohammadi等开展了这项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汇总分析。研究纳入2023年至2025年4月期间22项临床试验的2374例患者数据,首次对BCMA和GPRC5D/FcRH5两类主要靶点的BsAbs进行了头对头比较。

研究采用多维度分析方法:通过Welch's 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应用Skillings-Mack非参数检验处理缺失数据,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进行药物聚类。关键技术创新在于开发了标准化处理流程,将不同来源的AE数据统一为0-1区间的可比指标,并利用秩矩阵解决临床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数据缺失问题。

患者特征与疗效

中位随访11.83个月的分析显示,BCMA组(1276例)和GPRC5D/FcRH5组(841例)患者基线特征相似,中位年龄65.5岁,58.72%接受过五药联合治疗。值得注意的是,Talquetamab联合方案组(Tal+Dara/Pom)显示出最高客观缓解率(ORR 81%)和完全缓解率(CR 19.62%),提示联合策略的潜在优势。

安全性结果

  1. 血液学毒性:BCMA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3.86% vs 30.68%)和贫血(21.94% vs 27.35%)发生率更高,而GPRC5D/FcRH5组淋巴细胞减少更显著(26.75% vs 18.1%)。

  2. 非血液学毒性:GPRC5D/FcRH5组CRS发生率显著更高(73.13% vs 56.82%,p<0.002),且需要更多托珠单抗干预。Talquetamab特有的皮肤/指甲毒性(69%)和味觉障碍(61%)构成独特安全性挑战。

  3. 感染风险:BCMA组3/4级感染率达21.63%,显著高于GPRC5D/FcRH5组(14.51%),可能与更持久的T细胞耗竭相关。

机制探讨

PCA聚类分析揭示了三类特征性药物群:BCMA药物形成紧密集群,GPRC5D/FcRH5药物分布更分散,而联合治疗组(Tec+Tal等)独立成簇。特别发现三个异常离群药物:TecJPh2(死亡率为0% vs TecJPh1的27%)、Tal_TCR(既往接受过T细胞重定向治疗)和ABBVID(CR率20% vs ABBVLD的2%),这些变异体为理解药物结构-毒性关系提供了新线索。

该研究首次建立了BsAbs在MM中的综合毒性谱系,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感染高风险患者可优先选择GPRC5D/FcRH5靶向药,而CRS管理能力强的中心可能更适合BCMA方案。研究者提出的阶梯式预防策略(IVIG、G-CSF和托珠单抗预用药)已被纳入最新治疗指南。

局限性在于缺失数据处理可能引入偏倚,且缺乏患者个体水平数据来校正混杂因素。未来需要开展个体患者数据(IPD)荟萃分析,并探索生物标志物指导的毒性预测模型。这项研究标志着MM精准治疗向"毒性可预测"时代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平衡疗效与安全性提供了循证依据。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