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条件性蛋白质反式剪接的SMART技术平台,通过整合细胞表面多种抗原特征,实现了AND/NOT等布尔逻辑运算控制的蛋白质原位激活。该技术利用工程化笼状分裂内含子(split intein)作为执行器,在靶细胞表面特异性拼接SpyCatcher003或IL-1β等功能蛋白,为细胞特异性标记、精准杀伤和微环境调控提供了模块化解决方案。
在复杂的生物系统中,细胞表面蛋白的组成和分布就像独特的"分子指纹",不同细胞类型具有特异的表面景观(surface landscape)。然而,现有的靶向治疗策略大多只能识别单一表面抗原,而单个受体往往不足以精确定义特定细胞类型。这种局限性导致了许多治疗方案的脱靶效应,特别是在肿瘤微环境等异质性组织中。更棘手的是,像细胞因子这样的效应分子一旦被释放就会不受控制地发挥作用,无法实现精准的空间调控。这些根本性挑战促使科学家们思考:能否开发一种分子系统,可以像计算机程序一样解读细胞表面的多重特征,并据此做出精确的决策?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的Christian Kofoed、Tom W. Muir等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的研究给出了肯定答案。他们开发的SMART(splicing-modulated actuation upon recognition of targets)技术平台,通过创新的蛋白质工程策略,实现了细胞表面特征的可编程识别与响应。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将条件性蛋白质剪接(CPS)与细胞靶向识别完美结合,创造出能够执行复杂逻辑运算的蛋白质"智能执行器"。
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四项关键技术:1)基于NrdJ-1分裂内含子的笼状结构工程,通过结构引导的突变优化了蛋白质剪接效率;2)多模态靶向系统构建,整合了DARPin、单域抗体和合成配体等多种靶向元件;3)活细胞表面布尔逻辑运算验证,使用K562等工程化细胞系建立了HER2/EGFR等多抗原组合模型;4)模块化输出系统开发,实现了从SpyCatcher003介导的标记到IL-1β细胞因子释放的多样化功能输出。
"蛋白质执行器的设计与优化"部分展示了研究团队如何通过X射线晶体学解析NrdJ-1分裂内含子结构(PDB:8UBS),并据此设计出C76V等关键突变,显著提高了剪接效率。结构分析揭示了NrdJ-1N与NrdJ-1C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界面和氢键网络,为后续的笼状结构工程提供了蓝图。通过系统测试35个氨基酸长度的"笼状"结构域,研究人员获得了响应动态范围可调的变体,如K114A/K116A突变使SpyTag003-AF594招募效率提升150%。
"细胞表面逻辑运算的实现"章节详细阐述了SMART-SpyCatcher在混合细胞群体中的精准识别能力。实验数据显示,在包含K562HER2+/EGFR+、单阳性细胞和野生型细胞的混合群体中,[HER2 AND EGFR]逻辑门实现了对双阳性细胞的特异性标记,信噪比超过20:1。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通过引入抗EGFR-Decoy作为NOT算子,系统成功实现了[HER2 AND EpCAM NOT EGFR]的三输入逻辑运算。流式细胞术分析证实,这种多参数决策能力可以扩展到包括CEACAM6、CXCR4和ADORA2A在内的多种表面标志物。
在"精准细胞操控应用"方面,研究展示了SMART技术的强大可扩展性。当与SpyTag003-biotin和链霉亲和素-皂草素(Streptavidin-Saporin)联用时,[HER2 AND EGFR]逻辑门引导的系统对K562HER2+/EGFR+细胞的杀伤效率达92%,而对单阳性细胞的误伤率低于5%。通过AND门控的邻近标记(proximity labeling)实验则更为精彩:无论是基于APEX2的酶促标记还是μMap光催化标记,系统都能在指定细胞表面实现精确的蛋白质组标记,为研究受体网络提供了新工具。
最具突破性的当属"SMART-细胞因子的开发"。研究人员通过筛选IL-1β的拆分位点,成功构建了IL-1βN1-44-eNrdJ-1Ncage和eNrdJ-1Ccage-IL-1βC45-153组合。在OE19(HER2hiEpCAMhi)细胞上,该系统实现了IL-1β的按需释放,激活报告细胞HEK-Blue IL-1β的SEAP表达量较背景高15倍。共培养实验进一步证明,释放的IL-1β能够选择性激活邻近的HeLaeGFP+细胞,为肿瘤微环境调控提供了新思路。
这项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建立了合成生物学与精准医学之间的新桥梁。SMART平台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其模块化设计支持多种输入(从抗体片段到小分子配体)与输出(从标记酶到细胞因子)的自由组合;其次,基于结构工程的执行器实现了响应动态范围的精确调控;最重要的是,系统通过"拼接-保留"或"拼接-释放"两种机制,解决了效应分子时空控制的关键难题。这些突破不仅为细胞特异性治疗提供了新工具,也为研究细胞表面受体网络开辟了新途径。未来,通过整合更多正交分裂内含子和自动化拆分位点筛选,该技术有望实现更复杂的多细胞编程,推动合成免疫学等新兴领域的发展。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