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通过晶面工程合成(001)、(104)、(116)三种晶面主导的赤铁矿纳米颗粒,系统揭示了晶面取向对亚甲基蓝(MB)吸附/光降解行为的调控机制。发现(116)晶面凭借更窄的光学带隙、更快的电荷转移和优异的H2O2分解能力展现最高单位面积活性,而(104)晶面因高密度活性位点实现最大降解容量。创新性提出pH依赖的三种反应路径(Path One/Two/Three),为设计高效环境催化剂提供理论依据。
晶面依赖性异相芬顿反应机制研究
Abstract
纳米赤铁矿的异相光芬顿反应虽能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但其表面机制长期存在争议。通过晶面工程制备(001)、(104)、(116)三种晶面主导的赤铁矿纳米颗粒,揭示了亚甲基蓝(MB)光降解效率与pH值和晶面取向的强相关性。(116)晶面因更窄的带隙、更快的电荷转移和优异的H2O2分解能力,展现出最高的单位面积光降解活性;而(104)晶面凭借高密度表面活性位点,实现最大MB降解容量。高pH条件下,(001)晶面更在无光条件下表现出显著降解能力。
1 Introduction
赤铁矿纳米颗粒作为重要的光催化半导体材料,在地表光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现有研究对晶面效应的认识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表面铁配位环境是决定因素,另有研究强调有机吸附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选择(001)、(104)、(116)三种晶面体系,因其可通过简易水热法合成且单一晶面占比超88%,其中(116)和(104)作为高能晶面尚未被充分探索。
2 Results and Discussion
2.1 赤铁矿纳米颗粒制备与表征
通过水热/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三种形貌规则的赤铁矿:六方纳米片(001主导)、菱形颗粒(104主导)和六方双锥体(116主导)。XRD证实样品均为高结晶度α-Fe2O3,HRTEM显示(001)晶面占比达90%。比表面积测试显示(001)晶面的活性位点密度是(116)晶面的22.6倍。
2.2 异相光芬顿反应活性
MB吸附实验显示:(001)晶面吸附容量最大,但(116)晶面单位面积活性最高。光降解动力学遵循Langmuir-Hinshelwood准一级模型,(104)晶面在pH5.5和9.0条件下均表现出最高降解速率常数(0.0015 h-1和0.0053 h-1)。
2.3 活性氧物种EPR检测
采用DEPMOPO捕获技术发现:pH5.5时主要生成∙OOH,(116)晶面产生量最大;pH9.0时∙OH占主导,(001)晶面在暗反应中生成量显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001)晶面在无光条件下实现95% MB降解,且经300℃热处理后活性保持稳定。
2.4 ToF-SIMS中间体分析
低pH条件下,(116)晶面检测到MB降解中间体(C6H12O2N+和C8H9O3N+);而高pH时所有晶面均直接矿化为CO2和H2O,证实∙OH比∙OOH更具反应活性。
2.5 反应路径调控机制
提出三条关键路径:
Path One:赤铁矿光生空穴直接氧化H2O2产生∙OOH(酸性)或∙OH(碱性)
Path Two:光激发MB通过电子转移触发Fe2+/Fe3+循环催化H2O2分解
Path Three:暗条件下赤铁矿直接催化H2O2氧化
DFT计算揭示:(116)晶面对H2O2分解能垒最低(0.018 eV),IMPS测试证实其电荷转移速率比(001)晶面高一个数量级。而(001)晶面在暗反应中的优势源于其超高活性位点密度促进H2O2吸附。
3 Conclusion
该研究为环境催化剂的理性设计提供新思路:高能(116)晶面适合光催化氧化体系,(001)晶面在碱性暗反应中表现卓越。建议未来研究聚焦(116)晶面尺寸优化与磁性载体复合,以平衡催化效率与回收实用性。这些发现对发展可持续废水处理技术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