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来自日本的研究团队针对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HLA I类等位基因丢失现象开展大规模研究,通过对875例造血细胞移植(HCT)患者数据分析发现:具有高丢失倾向的5种HLA等位基因(HLA-A02:01等)可显著提升5年生存率至80.3%;而另一组低频丢失的HLA等位基因(HLA-A33:03等)则与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10.2%发生率)显著相关。该研究首次揭示受体HLA基因型对移植预后的双重调控机制。
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疾病进程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等位基因的丢失现象犹如"分子隐身术",帮助异常造血干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日本科学家团队通过对875例AA患者的造血细胞移植(HCT)大数据挖掘,发现一组"高危失踪分子"——包括HLA-A02:01、HLA-A02:06等5个最易丢失的等位基因。携带这些"分子逃兵"的患者若在确诊1年内接受移植,生存率可飙升至80.3%,比对照组高出近26个百分点。
更有趣的是,另一组"守护者"基因(HLA-A33:03、HLA-B52:01等)的丢失会打开潘多拉魔盒——这些原本能抵御EB病毒(EBV)的HLA一旦缺失,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发生率骤升至10.2%,是普通患者的5倍多。研究还揭示这些"基因彩票"的效应完全取决于受体而非供体的HLA型别,为临床移植策略提供了精准的分子路标。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