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疼痛敏感性神经标志物:跨个体可重复且普适性的研究

时间:2025年9月8日
来源:Advanced Science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通过整合六个大型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集(总样本量N=1046),揭示了伤害性刺激诱发的脑活动与疼痛敏感性的可重复关联,并开发了机器学习模型(NIPS)预测个体疼痛敏感性(r=0.20~0.56)及镇痛效果(r=0.17~0.25)。研究强调样本量对结果稳定性的关键影响(全脑分析需>200,机器学习需>150),为疼痛生理机制研究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客观神经指标。

广告
   X   

研究背景与意义

疼痛敏感性的个体差异是疼痛神经科学的核心问题。相同的伤害性刺激可能被某些人感知为难以忍受,而对另一些人则几乎无感。理解这种差异的神经编码机制,不仅能为疼痛敏感性提供客观神经指标,还能推动基于机制的疼痛研究和个体化治疗策略开发。然而,既往研究存在三大争议:伤害性刺激诱发的脑活动是否能稳定编码疼痛敏感性?这种编码是否具有疼痛特异性?神经指标能否跨不同疼痛类型普适?

研究方法与数据集

研究整合了来自中国、美国和韩国的六项fMRI数据集(总N=1046),涵盖健康人群和慢性疼痛患者(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刺激类型包括激光热痛(Datasets 1/2/5)、机械痛(Dataset 3)和接触热痛(Datasets 4/6),并通过标准化评分量表(0-10或0-1)量化疼痛敏感性。采用全脑相关分析和机器学习建模(LASSO-PCR)构建神经疼痛敏感性指标(NIPS),并系统评估样本量对结果的影响。

核心发现

  1. 1.

    ​脑活动与疼痛敏感性的可重复关联​

    在3.5J激光热痛条件下(N=399),伤害性刺激诱发的BOLD信号与疼痛敏感性显著相关,正相关脑区包括初级/次级体感皮层(S1/S2)、前扣带回(ACC)、岛叶、丘脑和小脑,负相关区域较少且效应较弱。该模式在3.0J/4.0J激光痛及机械痛(8/7/6 kg·cm−2)中均得到验证,最大相关系数稳定在≈0.4。值得注意的是,小脑表现出最强的关联性且检测所需样本量最小(≈100)。

  2. 2.

    ​疼痛特异性的神经编码​

    尽管疼痛与非疼痛刺激(触觉、听觉、视觉)激活脑区高度重叠(图1C),但疼痛敏感性与BOLD信号的关联强度显著高于其他模态(Steiger's z检验,p<0.05),尤其在典型疼痛相关脑区(如S1、ACC)。 Dice系数分析显示疼痛与触觉的编码区域重叠仅18%,而与听觉/视觉的重叠不足1%。

  3. 3.

    ​NIPS模型的预测效能​

    • ​跨疼痛类型普适性​​:基于激光热痛数据训练的NIPS模型,可预测机械痛(β=0.20~0.27)和接触热痛(r=0.32)的敏感性,甚至在PHN患者中保持预测力(r=0.56)。

    • ​镇痛效果预测​​:NIPS显著预测安慰剂(β=0.17~0.21)和经皮电刺激(TENS)的镇痛效果(r=0.25),提示其可能反映下行疼痛调控系统的个体差异。

    • ​分布式神经表征​​:虚拟病灶分析显示,疼痛敏感性信息广泛分布于全脑,单个脑区移除对模型性能影响微弱(ΔR2<0.02),但保留单一脑区则导致性能大幅下降(中位ΔR2=0.29)。

  4. 4.

    ​样本量的关键作用​

    全脑分析中,80%统计效力检测显著相关需中位样本量280;ROI分析中,小脑需≈150样本(α=0.001)。机器学习建模显示,训练样本量<70时模型性能波动剧烈(R2甚至为负),>150后趋于稳定。

讨论与展望

研究通过大样本多中心数据,首次系统证实fMRI信号可跨疼痛类型编码个体疼痛敏感性,且优于传统NPS/SIIPS模型在跨群体预测中的表现。局限性包括临床样本代表性不足及未控制刺激显著性等混杂因素。未来需整合多模态数据(如定量感觉测试、心理量表)进一步提升模型效能,并探索其在慢性疼痛分层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注:全文严格依据原文数据及结论,未添加非文献支持内容;专业术语均标注英文缩写并保留原文格式。)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