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项新研究表明,对于灰狐等动物来说,使用其他物种的参考基因组可能会遗漏高达三分之一的遗传变异。此类错误可能会误导保护工作,使濒危物种得不到保护。
当科学家们想要追踪一个物种随时间的变化轨迹,并预测其生存前景时,他们通常会借助DNA。但如果指引他们的遗传图谱属于其他动物,那会怎么样?
南加州大学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使用错误的“参考基因组”会严重扭曲结果。以北美最常见的野生犬科动物之一灰狐为例,如果将其与家犬或北极狐的基因组进行比对,会导致种群规模看起来更小、多样性更低,甚至出现衰退,而实际上它们的种群数量是稳定或正在增长的。
这项研究成果于9月22日发表在《Cell》杂志上,强调了选择适当参考基因组的重要性。
每项遗传研究都需要一个起点:参考基因组,通常通过对物种中单个个体的DNA进行测序来构建。当科学家研究其他个体时,他们会将新生成的DNA与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
但许多物种,尤其是那些研究较少的物种,缺乏专属的参考基因组。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会选择次优方案——近缘物种的基因组。几十年来,人们在研究狐狸、狼和野狗时往往会使用家犬的基因组。
研究人员想了解,这个选择究竟有多重要。使用遗传上相距甚远的图谱,只会模糊细节,还是真的会改写故事?
他们重新分析了12只灰狐的DNA,其中6只来自北美东部,6只来自西部。他们将其基因组序列与三种不同的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灰狐本身、家犬和北极狐。
利用灰狐自身的基因组,研究人员发现个体间遗传差异增加了26%–32%,且稀有变异增加了约三分之一(这些微小的DNA变化揭示了种群近期的进化情况)。
种群规模的估计值也高出30%到60%。例如,对于美国西部的灰狐,使用灰狐基因组显示种群稳定且增长,而使用家犬和北极狐基因组则显示出种群衰退。
错误的参考基因组还导致繁殖过程中DNA重组的测定出现偏差。使用家犬或北极狐基因组时,相关数值有时会达到使用灰狐基因组时的两倍甚至三倍,尤其是在染色体末端附近。
通讯作者、南加州大学的助理教授Jazlyn Mooney表示:“这种误判可能会改变保护决策。如果你认为一个种群正在萎缩,但事实并非如此,你可能会保护错误的物种,或者错失维持遗传多样性的机会。”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狐狸。保护生物学家利用遗传数据来决定该保护哪些种群,如何设计繁殖计划,以及濒危物种是否存在近亲繁殖的风险。如果遗传图谱失真,那么这些决定可能会站不住脚。
“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为了拯救动物本身,”Mooney谈道。“生物多样性支撑着干净水源、粮食安全和气候稳定。如果保护计划基于不完整或有偏差的遗传信息,我们将面临物种管理失当的风险,进而削弱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
这些发现也呼应了人类遗传学研究的一个教训:多年来,人类参考基因组主要来自少数个体,限制了跨人群的研究。近期人们正在努力构建能反映人群多样性的参考基因组。
研究人员认为,解决方案是投资构建物种特异性的参考基因组。尽管组装高质量的基因组序列成本高昂,而且近99%的物种仍然缺乏此类图谱,但其回报可能是巨大的。
对于尚未建立参考基因组的物种,Mooney及其团队提出采用新型计算方法,并构建可以全面反映物种多样性的高质量基因组,以此来降低研究偏差。
“我们并不是说所有物种都会像灰狐一样受到影响,” Mooney说。“但我们的研究表明,风险确实存在,而且可能会误导你。”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