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来自国际团队的研究人员通过微神经成像技术,对36例长新冠(Long COVID)患者开展C伤害感受器与交感神经功能研究,发现88.9%患者存在未髓鞘C纤维电生理异常,包括自发电活动(61.1%)、外周敏化(27.8%)及多重峰电位,首次证实小神经纤维功能障碍与长新冠多系统症状的病理关联,为靶向治疗提供新依据。
通过微神经成像技术(microneurography)对36例长期新冠肺炎(long COVID)患者进行检测,发现其未髓鞘化小神经纤维存在显著功能障碍。患者平均年龄40.9±9.2岁(范围17-60岁),女性占83.3%(30/36),症状持续时间为35.7±11.3个月。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神经病理症状,以疼痛和体位性不耐受为主。
88.9%(32/36)的患者出现周围C纤维电生理异常,具体包括:自发性伤害感受器活动(61.1%)、外周敏化(27.8%)和多重峰电位(11.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长新冠患者的1B型机械不敏感C伤害感受器(mechano-insensitive C nociceptors)比例显著升高。机械敏感与机械不敏感C伤害感受器在活动依赖性传导速度减慢(activity-dependent slowing)方面呈现相反方向的变化模式。
后交感神经纤维的兴奋性恢复周期出现异常,表现为超常期(supernormality)缺失,提示神经元稳态失调。该研究为长新冠多系统症状提供了新的电生理学证据,与既往组织学观察到的小神经纤维丢失现象相互印证,表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可能是长新冠复杂临床表现的重要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神经病学年鉴》(ANN NEUROL 2025)。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