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综述系统探讨了微生物源褪黑素(Melatonin)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酵母、藻类、真菌和细菌等微生物中褪黑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如TDC、SNAT、ASMT等)。文章强调了微生物源褪黑素在增强自身抗氧化防御(如调节ROS、SOD、CAT活性)和通过植物-微生物互作(如PGPR)提升作物抗逆性(如盐胁迫、重金属胁迫)方面的双重作用,为可持续农业提供了新型生物工程策略。
褪黑素产生微生物:其褪黑素生物合成及对作物影响的研究兴趣日益增长
1 引言
褪黑素作为一种在动物和植物中具有多重生理功能的分子,近年来在微生物中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微生物源褪黑素不仅为替代化学合成褪黑素提供了环保方案,还在农业应用中展现出作为生物刺激剂的潜力。尽管在动物和植物中的生物合成途径较为明确,但微生物中的合成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微生物褪黑素的生产涉及多种酶和底物,不同微生物种类具有独特的生物合成路径。此外,微生物源褪黑素通过调节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增强应激耐受性,不仅保护微生物自身,还可能通过植物-微生物互作提升作物的抗逆性。
2 微生物中的褪黑素生物合成
2.1 酵母
酵母(如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在发酵过程中能够产生褪黑素,其水平在9.3–94.7 ng/mg蛋白之间。酵母中的褪黑素合成始于L-色氨酸,通过色氨酸脱羧酶(TDC)和5-羟色氨酸脱羧酶(DDC)等酶的作用,生成血清素,进而通过血清素N-乙酰转移酶(SNAT)和N-乙酰血清素甲基转移酶(ASMT)等酶催化最终合成褪黑素。研究发现,酵母中的多种乙酰转移酶(如PAA1、HPA2、IAT4和GNA1)也参与此过程,但具体路径仍在研究中。
2.2 藻类
藻类中的褪黑素最早在Gonyaulax polyedra中发现,其在光合作用中调节氧化还原稳态。关键酶如SNAT和AANAT在Pyropia yezoensis和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中被鉴定,其中CrAANAT过表达可增强盐胁迫下的褪黑素水平,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如CAT、SOD、POD),减少丙二醛(MDA)积累,保护细胞膜完整性。
2.3 真菌
真菌(如Trichoderma spp.和Exophiala pisciphila)在应激条件下褪黑素水平升高,可达11.5–27.5 μg/g干重。生物合成涉及TDC、T5H、SNAT、COMT和ASMT等酶。此外,真菌中的G蛋白偶联受体(如GPR-3)可能作为褪黑素受体,调节褪黑素信号通路,但机制尚待明确。
2.4 细菌
光合细菌(如Rhodospirillum rubrum)和根际细菌(如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能产生褪黑素,水平在0.22–402.9 ng/mL之间。细菌中的苯丙氨酸4-羟化酶(P4H)可将L-色氨酸转化为5-羟色氨酸,进而通过TDC和SNAT等酶合成褪黑素。这些细菌通过提升宿主植物内源褪黑素水平,增强抗逆性。
2.5 大肠杆菌
E. coli中的褪黑素合成依赖P4H和AADC等酶,将L-色氨酸转化为5-羟色胺,再通过SNAT和COMT催化生成褪黑素。EcRimI(一种SNAT同源物)的过表达可提高褪黑素产量,尤其在镉胁迫下增强细菌生长和酶活性。
3 褪黑素产生微生物有助于自身防御和植物保护
微生物源褪黑素通过激活抗氧化防御(如提升SOD、CAT活性)和减少ROS积累,增强自身对逆境(如重金属、氧化应激)的抵抗力。同时,通过根际互作,微生物将褪黑素转移至宿主植物,调节植物内源褪黑素合成基因(如VvTDC、VvSNAT),改善离子平衡(如K+/Na+比率)、养分吸收(如Ca2+、P)和抗病性(如激活MAPK信号和SA依赖的防御通路)。例如,Bacillus safensis接种大豆后,通过褪黑素介导的机制缓解盐和镉胁迫。
4 外源褪黑素应用增强微生物应激耐受性
外源褪黑素应用(通常在μM至mM范围)可增强微生物的应激耐受性。在酵母中,褪黑素调节氧化还原平衡、脂质代谢和基因表达(如上调抗氧化相关基因),改善铜胁迫下的发酵效率。在藻类中,褪黑素提升光合效率、脂质积累和抗氧化能力,缓解氮和盐胁迫。在真菌中,褪黑素改善线粒体功能和ATP生产,并通过NO信号调节ROS稳态。这些效应与植物中的褪黑素作用类似,但需注意外源应用浓度远高于内源水平,其生态相关性需进一步研究。
5 结论与未来展望
微生物源褪黑素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潜力巨大。未来研究应聚焦于褪黑素在微生物-植物间的传输机制、生态功能以及作为 rhizospheric 生物工程工具的开发,以促进作物生产和环境韧性。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