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爱泼斯坦-巴尔病毒利用桥粒芯蛋白2(DSC2)作为上皮细胞主要入侵受体的机制及治疗意义

时间:2025年9月27日
来源:Nature Microbiology

编辑推荐:

来自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技术,发现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利用桥粒芯蛋白2(DSC2)作为感染上皮细胞的主要受体,并证实DSC3的协同作用。该研究揭示了EBV通过gH/gL糖蛋白与DSC2介导上皮细胞膜融合的机制,为开发靶向疫苗和抗体疗法提供了关键靶点。

广告
   X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可感染B细胞和上皮细胞,引发多种淋巴瘤和上皮源性恶性肿瘤。虽然游离病毒颗粒对上皮细胞的感染效率较低,但通过B细胞-上皮细胞直接接触的感染方式却极为高效,且可能是主要传播途径。
为解析这种细胞接触介导的感染机制,研究人员采用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技术,首次鉴定出桥粒芯蛋白2(desmocollin 2, DSC2)作为EBV入侵上皮细胞的关键受体,并发现桥粒芯蛋白3(DSC3)起到协同感染的作用。在正常人口腔角质形成细胞中,同时敲除DSC2DSC3基因可显著抑制游离病毒和细胞-细胞接触两种方式的EBV感染;而在受体阴性细胞中过表达这两种蛋白则能恢复感染能力。
针对DSC2的抗体可有效阻断EBV对正常人口腔角质形成细胞、原代口腔角质细胞以及头颈部上皮类器官的感染。当联合使用抗DSC2和抗DSC3抗体时,细胞-细胞接触感染被完全抑制。在机制层面,研究证实DSC2与EBV糖蛋白复合物gH/gL发生直接相互作用,从而促进病毒-上皮细胞膜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过表达曾被认为参与EBV入侵的EphA2受体,仍无法恢复DSC2/3缺陷细胞的感染性,表明EphA2的作用依赖于DSC2/3的存在。这项突破性研究不仅确立了DSC2作为EBV入侵上皮细胞的主要分子开关,也为针对EBV相关肿瘤的疫苗设计和抗体疗法提供了新的战略靶点。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