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C×GC-TOFMS代谢组学的南非儿童结核性脑膜炎代谢特征与神经代谢机制研究

时间:2025年9月28日
来源: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结核性脑膜炎(TBM)诊断延迟和缺乏敏感生物标志物的问题,采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技术对南非儿童脑脊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成功鉴定出48种差异代谢物(其中16种显著差异),包括8种首次在TBM研究中发现的与亚胺、烯烃和挥发性有机物相关的代谢物。研究证实了TBM引起的糖酵解、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通路紊乱,揭示了TBM通过影响神经代谢和降低神经保护功能导致神经症状的机制,为建立TBM代谢模型和开发新型诊断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

广告
   X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 TBM)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疾病,尤其在结核病高发地区儿童中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当前TBM诊断主要依赖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中病原菌检测(显微镜检、培养和核酸扩增)和生化指标(低葡萄糖、高蛋白),但这些方法存在灵敏度低、所需样本量大(6-10 mL)和耗时长(数周)的局限,导致诊断延迟和治疗不及时。此外,TBM的发病机制复杂,特别是其对神经代谢的影响尚不明确,亟需通过高灵敏度技术揭示其代谢特征并为开发快速诊断工具提供依据。
针对这一挑战,Anouska Mangaroo-Pillay等研究人员在《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利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GC×GC-TOFMS)技术对南非儿童TBM队列的CSF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该技术能够检测低丰度代谢物,弥补了传统1H-NMR(质子核磁共振)灵敏度不足的缺陷。研究通过比较21例细菌学确诊TBM(Def TBM)和24例无脑膜炎对照(Non-Neuro Non-Meningitis)的CSF样本,结合多变量统计和通路分析,旨在系统表征TBM的代谢谱,并探索其与神经症状的关联。
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设计,样本来自2009-2018年南非Tygerberg医院的儿童(3个月至12岁)。关键实验方法包括:
  1. 1.
    样本制备:通过全代谢组提取和两步衍生化(甲氧胺盐酸盐和N,O-双(三甲基硅基)三氟乙酰胺处理)处理CSF样本;
  2. 2.
    分析技术:使用GC×GC-TOFMS平台进行代谢物检测,色谱柱参数为19.90 m × 180 μm × 0.18 μm,氦气载流,质谱范围50-800 m/z;
  3. 3.
    数据处理:采用LECO ChromaTOF软件进行峰对齐和化合物鉴定,并通过MetaboAnalyst 6.0进行多变量统计(如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PLSDA)和单变量分析(t检验、效应值);
  4. 4.
    质量控制:使用 pooled quality control(QC)样本进行批次校正和变异系数过滤,确保数据可靠性;
  5. 5.
    模型验证:额外使用31例 probable TBM(Prob TBM)和31例神经症状非脑膜炎对照(Neuro Non-Meningitis)测试代谢模型的鲁棒性。

数据预处理与质量保证

经过批次校正和离群值剔除后,最终分析21例Def TBM和24例对照样本,共鉴定279种代谢物。主成分分析(PCA)显示TBM组样本呈现高度同质聚类,而对照组部分样本与TBM组重叠,但临床数据不支持剔除这些样本。PCA总解释变异为65.9%,表明组间差异显著。

定量统计分析

通过PLSDA(R2=0.85, Q2=0.67)和随机森林模型,识别出26种变量重要性投影(VIP)>1.0的代谢物。单变量分析显示16种代谢物满足p值<0.05、效应值(d-value)>0.5和VIP>1.0的显著性标准。火山图进一步验证了这些代谢物的差异表达,其中TBM组误分类率为0%,对照组为12%。

可能TBM和神经非脑膜炎组别——测试模型鲁棒性

使用16种显著代谢物对Prob TBM和Neuro Non-Meningitis组进行PCA分析,显示所有对照组(无论有无神经症状)与TBM组(Def TBM和Prob TBM)明显分离,总解释变异为57.6%。这表明代谢模型能准确区分TBM和非脑膜炎病例,且不受神经症状干扰。

讨论

研究共鉴定48种差异代谢物,其中16种显著代谢物涉及糖酵解、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和神经保护通路。关键发现包括:
  1. 1.
    代谢爆发(Metabolic Burst):TBM组中乳酸和2-(2-甲氧乙氧基)乙酸上调,而葡萄糖、半乳糖、酒石酸、核酮酸内酯和赤藓糖内酯下调,表明M.tb感染引发能量代谢增强,支持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乳酸穿梭(Astrocyte-Microglia Lactate Shuttle, AMLS)假说——星形胶质细胞通过糖酵解产生乳酸,为小胶质细胞免疫反应供能。
  2. 2.
    钙信号通路抑制:挥发性有机物(VOCs)如2-乙基己醇和3,5,5-三甲基己醇在TBM组中完全缺失,这些化合物通常诱导钙信号和cAMP通路,其缺失可能与M.tb抑制钙信号有关,从而阻碍自噬和免疫应答。蛋白丝氨酸(参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信号)的下调进一步支持这一机制。
  3. 3.
    脂肪酸和烯烃代谢紊乱:十一烯酸(UDA)和棕榈酸的缺失削弱了神经保护功能(UDA抑制μ-钙蛋白酶介导的细胞凋亡),而烯烃类(如1-戊烯和1-丁烯)的减少可能与细胞色素P450酶功能受损相关,影响血脑屏障(BBB)的神经保护作用。
  4. 4.
    新型代谢物发现:亚胺(3-氧杂辛-4-烯-2-亚胺)、胺类(5-乙基-1,2,4-噁二唑-3-胺)和甲基半乳糖苷等8种代谢物首次在TBM中被报道,其中甲基半乳糖苷的缺失可能加剧神经炎症,而亚胺和胺类可能与抗氧化和抗菌作用相关。
    研究还发现,部分代谢物(如2-酮异己酸和L-脯氨酸)的表达水平与TBM临床分期相关,提示其潜在分期诊断价值。

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首次应用GC×GC-TOFMS技术系统揭示了南非儿童TBM的代谢特征,证实了既往基于1H-NMR的研究发现(如乳酸、葡萄糖和脯氨酸的变化),同时新增8种新型生物标志物。这些代谢物涉及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氨基酸和脂肪酸代谢通路,阐明了TBM通过扰乱神经代谢和削弱神经保护功能导致神经症状的机制。所构建的代谢模型在验证队列中表现出高鲁棒性,能够区分TBM与非脑膜炎病例(包括有神经症状者),为开发快速诊断工具和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未来需扩大样本量以验证这些标志物在TBM分期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