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中促炎性c-Met+CD4 T细胞的鉴定及其致病机制研究

时间:2025年9月28日
来源:Annals of Neurology

编辑推荐:

本刊推荐:本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c-Met作为CD4 T细胞炎症亚群标志物在多发性硬化(MS)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多组学分析证实c-Met+细胞具有高迁移性(VLA-4/LFA-1依赖)和强致炎性(GM-CSF+IL-17+IFN-γ+),在MS患者外周血与脑脊液(CSF)中显著富集且与残疾评分(EDSS)正相关,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广告
   X   

研究背景与意义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慢性炎性脱髓鞘疾病,其特征是效应性CD4 T细胞(如Th1、Th17和Th17.1)与调节性T细胞比例失衡。近年来研究发现,c-Met(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在T细胞活化中起关键作用,但其在MS中的具体功能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多维度分析揭示了c-Met+CD4 T细胞在MS患者外周免疫和CNS中的异常分布、功能特性及临床意义。

方法学设计

研究纳入34例未经治疗的MS患者和13例非炎性神经系统疾病(NIND)对照,采集配对的外周血和脑脊液(CSF)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批量RNA测序(RNA-seq)分析转录组特征,并通过体外迁移实验(使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模型)评估细胞迁移能力。整合素阻断实验使用那他珠单抗(抗VLA-4)和奥度莫单抗(抗LFA-1)。

c-Met+CD4 T细胞在MS外周血中的异常增多

流式细胞分析显示,MS患者记忆性CD4 T细胞(排除CCR7+CD45RA+初始细胞)中c-Met+比例显著高于NIND组(中位数1.98% vs 0.37%,p<0.0001)。该群体偏向Th17.1表型(CXCR3+CCR6+),且经PMA/离子霉素刺激后高表达TNF-α、GM-CSF、IFN-γ和IL-17,其中IL-17+IFN-γ+双阳性细胞尤为富集。这表明c-Met标记了具有高度炎症潜能的CD4 T细胞亚群。

转录组学揭示活化与迁移特征

通过RNA-seq比较c-Met+与c-Met细胞,发现162个差异表达基因(41个上调、121个下调)。上调基因涉及免疫调节(CD58、IRF4、HLA-DR)、趋化因子受体(CXCR6、CCR9)及细胞周期调控(RGCC)。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显示,c-Met+细胞中细胞周期通路(NES=1.97)和整合素介导的黏附通路(如PID_Integrin_CS, NES=2.2)显著激活。流式验证进一步证实其高表达HLA-DR/CD38和CD69,提示持续活化状态。

增强的迁移能力与整合素依赖机制

c-Met+细胞高表达VLA-4(Itgα4β1)和LFA-1(ItgαLβ2),在Transwell实验中显示出更强的跨内皮迁移能力(CXCL12趋化)。经那他珠单抗或奥度莫单抗预处理后,迁移被显著抑制,且对c-Met+群体抑制作用更显著。值得注意的是,长期那他珠单抗治疗的患者仍维持高比例c-Met+细胞(1.48%),且保持GM-CSF+/IFN-γ+/IL-17+的炎症表型,提示该群体可能逃逸整合素阻断治疗。

HGF/c-Met轴的功能验证

尽管MS与NIND组血浆和CSF中HGF浓度无差异,但外源性HGF处理显著增强c-Met+细胞的内皮黏附性和迁移能力(p<0.05),表明该轴直接调控T细胞趋化行为。

CSF中c-Met+细胞富集与临床相关性

MS患者CSF中c-Met+记忆CD4 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外周血(5.88% vs 1.98%)及NIND组(0.68%),且以Th17.1表型为主。相关性分析发现CSF中c-Met+细胞比例与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正相关(r=0.52, p=0.002),而外周血中无此关联,提示其CNS浸润与神经功能障碍直接相关。

讨论与展望

本研究确立c-Met作为MS致病性CD4 T细胞的关键标志物,其富集于炎症性CNS compartment并关联残疾进展。该群体兼具强炎性(多细胞因子分泌)和高迁移性(整合素/HGF依赖)特征,且耐受那他珠单抗治疗,为开发靶向c-Met的精准治疗(如细胞清除或信号阻断)提供理论基础。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其抗原特异性及长期存活机制(如神经营养因子信号协同),以阐明其在MS慢性化中的作用。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