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模糊信息的态度分歧:决策者在不确定性情境下的认知偏好研究

时间:2025年7月17日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编辑推荐:

本研究探讨了决策者如何解读和处理冲突信息与模糊信息,通过行为实验发现冲突信息在单独呈现时被简化为模糊信息处理,但在直接比较中引发强烈厌恶。研究揭示了冲突偏好的情境依赖性,为理解不确定性决策和咨询建议接受度提供了新视角。

广告
   X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相互矛盾的建议和不确定的数据。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位医生告诉你某种治疗有75%的成功率,而第二位专家却认为只有25%的可能性——这种概率冲突在医疗、金融等关键决策领域屡见不鲜。传统研究主要关注已知概率的风险(Risk)和概率未知的模糊性(Ambiguity),但对更常见的"信息冲突"(Conflict)这一特殊不确定性形式知之甚少。耶鲁大学医学院比较医学系(Department of Comparative Medicine, Yale School of Medicine)的Ohad Dan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研究,首次系统比较了人类对冲突与模糊信息的处理差异。

研究人员采用创新的行为经济学范式,通过两个关键实验任务揭示认知机制:任务1让237名参与者在确定收益(如100%获得5美元)与不确定选项(冲突框架如"25%或75%赢得12美元"、模糊框架如"25%-75%赢得12美元")间选择;任务2则直接对比冲突与模糊选项。通过计算选择比例校正风险偏好后,发现冲突态度呈现"情境分裂"现象——单独呈现时与模糊态度无差异(r=0.62),但直接比较时82.7%参与者转为强烈冲突厌恶(选择冲突选项仅22.7%)。这种偏好反转暗示人类存在"冲突简化"认知策略:孤立情境下将冲突降维为模糊处理,仅在对比时才显现其特殊厌恶。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多层级概率设计(10-90%、25-75%、40-60%三组对称范围);2)风险校正选择模型(用风险选项作为基线);3)概率中点控制系统(15%、50%、85%三组中心点);4)在线行为实验平台Prolific招募样本;5)激励相容的随机支付机制(10%比例兑现真实奖励)。

结果解析

间接比较中的态度趋同
当冲突/模糊选项分别与确定选项对比时,参与者选择冲突选项的比例(46.9%)显著高于模糊选项(42.7%),且两者态度分数高度相关(图3a)。这种趋同支持"冲突简化假说"——决策者自发将"25%或75%"重构为"25%-75%"的模糊范围处理。

直接比较中的厌恶反转
在冲突vs模糊的直接选择中,82.7%参与者态度逆转,冲突选择率骤降至22.7%(图3b)。这种戏剧性转变揭示冲突的厌恶本质仅在对比情境凸显,类似"比较性无知"效应——正如研究者所述:"如同模糊厌恶在对比风险时显现,冲突厌恶需通过对比模糊性激活"。

概率中点的非预期效应
与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预期相反,极端中点(15%/85%)的冲突选项比中点50%更受欢迎(25.3% vs 18.2%选择率),暗示冲突评估不仅依赖概率范围,更受"极端概率可信度"调节——人们可能认为极端冲突(如10% vs 20%)比中等冲突(如40% vs 60%)更易折中。

理论启示与实践意义

该研究突破性地证明冲突信息具有双重认知表征:孤立时被同化为模糊性,对比时则触发独特厌恶。这种"情境依赖的双加工机制"为决策理论补上关键拼图——传统Ellsberg悖论(Ellsberg paradox)仅描述模糊厌恶,而本研究揭示更复杂的"冲突-模糊动态转换"。

现实应用中,发现对咨询建议领域有直接指导:当医生或顾问提供冲突意见时,接收者可能产生超出客观风险的消极偏见。研究建议信息传播者需警惕"冲突简化"效应——若要强调分歧,必须并置对比冲突与模糊表述;若想弱化冲突,则应隔离呈现。正如作者警示:"在极化社会中,冲突信息的传播方式可能无意间加剧决策瘫痪"。

未来研究可延伸至神经机制层面,结合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探索冲突处理是否激活不同于模糊性的脑区(如前扣带回冲突监测系统)。现有证据已暗示冲突态度与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弱相关,这为个性差异研究开辟新径。随着社会信息环境日趋复杂,理解人类如何应对冲突不确定性,将成为决策科学和公共政策制定的关键课题。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