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本综述系统阐述了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通过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视网膜内在光敏神经节细胞(ipRGCs)通路调控眼科疾病的机制,涵盖干眼症(DED)、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及白内障等疾病中核心时钟基因(CCGs)如Bmal1/Clock的异常表达,并探讨了基于光疗、褪黑激素等昼夜节律干预策略的临床应用前景。
昼夜节律与眼科疾病的交响曲
【ABSTRACT】
生物钟以约24小时的周期调控着眼科疾病的病理过程。从干眼症到白内障,昼夜节律的紊乱通过改变频率或振幅加剧疾病进展,而基于生物钟的干预策略正成为治疗新方向。
【Introduction】
生物钟的精密齿轮
生物节律的相位由外界光暗周期通过"授时因子"(Zeitgeber)调节,其中视交叉上核(SCN)作为"主时钟",通过ipRGCs接收视网膜光信号。分子层面上,CLOCK-BMAL1异源二聚体驱动Per/Cry/Ror/Rev-Erb等核心时钟基因(CCGs)的转录-翻译反馈环(TTFL),而ROR/REV-ERB次级环路则精细调控Bmal1表达。
现代生活成为节律破坏者
LED蓝光、跨时区旅行和轮班工作通过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导致节律失调,这不仅引发睡眠障碍,更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相关。时钟基因突变(如FASPS)则从遗传层面 predispose 节律紊乱。
【Crosstalk Between Circadian Rhythms and Ophthalmic Diseases】
青光眼的"压力节律"
SCN通过ipRGC-视网膜下丘脑束调控眼压(IOP)昼夜波动,节律紊乱会导致房水引流障碍。而白内障患者因光线传导受阻,进一步加重节律失调。
干眼症的"泪液时钟"
泪液分泌受SCN控制的交感神经调节,Per2基因缺陷小鼠模型显示泪膜稳定性显著降低。
视网膜病变的"代谢节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Bmal1基因缺失会加剧视网膜血管渗漏;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的补体因子H(CFH)表达呈现明显昼夜波动。
【Discussion】
治疗新靶点浮现
小分子时钟调节剂如KL001可稳定CRY蛋白,光疗方案通过 melanopsin 信号通路重置节律,而褪黑激素局部给药在干眼症模型中显示促泪液分泌作用。
【Conclusion】
从分子机制到临床转化,理解生物钟与眼病的共舞不仅揭示疾病本质,更为时间疗法(chronotherapy)开辟道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滴眼液的使用时间将和药物成分一样重要。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