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这个全球范围内的健康杀手,每年都无情地夺走数百万生命。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虽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它们就像 “盲目” 的武器,在攻击癌细胞的同时,也常常误伤健康组织,引发严重的副作用,而且肿瘤细胞还容易产生耐药性,导致术后复发和转移。在这样的困境下,寻找更精准、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迫在眉睫。
来自伊朗马什哈德医科大学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和药学院的研究人员,敏锐地聚焦于脂质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这一前沿领域。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Cancer Nanotechnology》杂志上,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研究人员在此次研究中,主要运用了纳米技术制备脂质体,并结合多种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对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的效果进行评估。同时,通过构建多种肿瘤模型,观察脂质体的靶向性、药物递送能力以及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潜力巨大。脂质体是一种纳米级的球形双层囊泡,由一层或多层脂质自组装而成,在水溶液中稳定存在。它具有与细胞膜相似的结构,生物相容性良好,免疫原性低,还具备高载药能力和位点特异性等优势,这些特性使它成为肿瘤治疗中极具潜力的纳米载体。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脂质体可以同时包裹成像剂和治疗药物,实现对肿瘤的精准定位和治疗。例如,通过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在脂质体上,用于 PET 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成像,能够实时监测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同时利用脂质体携带的化疗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在个性化纳米医学领域,脂质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纳米医学致力于实现个性化治疗,脂质体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可以通过主动或被动靶向机制,将药物精准地输送到肿瘤组织。被动靶向利用肿瘤组织的增强渗透和滞留(EPR)效应,使脂质体能够在肿瘤部位被动积累;主动靶向则是通过在脂质体表面修饰配体,使其与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实现更精准的靶向。而且,脂质体还能与多种纳米粒子结合,构建功能更强大的治疗体系。例如,将量子点(QDs)或金纳米粒子包裹在脂质体内,不仅可以增强其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还能利用量子点的光致发光特性和金纳米粒子的高诊断性能,实现对肿瘤的高效成像和治疗。
刺激响应性脂质体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近年来,刺激响应性脂质体受到广泛关注,包括热敏、pH 敏感和酶响应性脂质体等。以热敏脂质体(TSLs)为例,它可以在外部热刺激下释放药物。在相关研究中,通过超声诱导的热疗或射频脉冲,触发 TSLs 释放化疗药物,显著提高了肿瘤组织内的药物浓度,同时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而且,这种刺激响应性脂质体还能实现对治疗效果的实时监测,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脂质体在基因递送方面也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小干扰 RNA(siRNA)在基因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脂质体可以作为载体将 siRNA 递送至肿瘤细胞,实现特定基因的沉默。在研究中,多种 siRNA - 脂质体复合物被设计和评估,结果显示它们能够有效地将 siRNA 递送至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例如,一种具有磁共振敏感性的 PEGylated siRNA 脂质体,能够同时检测脂质体在肿瘤中的积累和 siRNA 的递送情况,显著降低了肿瘤细胞中抗 - 癌存活蛋白的表达,抑制了肿瘤生长。
脂质体在光动力疗法(PDT)和光热疗法(PTT)中的应用,为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PDT 是通过给予癌细胞光敏剂,然后用特定波长的激光激活,引发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破坏肿瘤细胞;PTT 则是利用近红外辐射照射癌细胞,使其产生热损伤。脂质体可以包裹光敏剂或光热剂,增强治疗效果。例如,将叶绿素衍生物或近红外染料包裹在脂质体内,不仅可以实现多模态成像,还能同时进行 PDT 和 PTT 治疗,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而且,一些脂质体还能通过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如含有全氟辛基溴化物(PFOB)的脂质体,因其高氧亲和力和载氧能力,能够消除肿瘤的缺氧状态,增强 PDT 效果。
不过,脂质体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纳米 - 生物相互作用会改变脂质体的性质,影响其在体内的行为;肿瘤穿透和积累不足限制了脂质体对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治疗和诊断剂的优化匹配、合成过程的可控性和稳定性、免疫原性以及高昂的生产成本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尽管面临挑战,但此次研究意义重大。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多方面应用,为癌症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法。它有望实现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这些挑战将逐步被克服,脂质体在临床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有望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推动癌症治疗领域的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