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负荷运动致腓骨肌腱远端支持带病理性断裂的15年随访研究:肥大性滑车重塑与骨膜瓣重建术的创新应用"

时间:2025年4月3日
来源:Die Unfallchirurgie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针对运动员腓骨长肌腱(MPL)远端支持带病理性断裂合并滑车肥大这一罕见损伤,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团队创新性采用滑车重塑+骨膜瓣重建术治疗21岁跳高冠军患者,术后15年无复发且运动功能完全恢复,为高负荷运动损伤提供了可靠术式选择,成果发表于《Unfallchirurgie》。

广告
   X   

在竞技体育领域,腓骨肌腱脱位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但远端腓骨支持带(Retinaculum peronaeale distale)单独断裂导致腓骨长肌腱(M. peronaeus longus, MPL)脱位却极为罕见。这种特殊损伤多发生于需要反复单足起跳的运动员,如跳高、三级跳等项目中,其典型特征为腓骨滑车(Trochlea peronaealis)区域病理性肥大合并支持带断裂。现有文献仅报道过7例类似病例,且多与局部皮质醇注射史相关,但关于损伤机制究竟是机械负荷主导还是药物因素更重要,学界始终存在争议。

德累斯顿大学Carl Gustav Carus医院创伤中心的Hans Zwipp教授团队报道了一例具有15年完整随访的典型案例。患者为21岁奥运跳高选手,在无外伤情况下突发左足外侧疼痛性弹响,影像学显示显著滑车肥大合并MPL脱位,且5个月前曾接受局部皮质醇注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手术方案——包括滑车形态重塑、骨膜瓣(Periostlappen)重建支持带——不仅成功恢复解剖结构,更使患者在术后次年即获德国跳高冠军,5年后再夺三级跳全国冠军,15年随访显示运动功能完全恢复。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通过CT/MRI三维重建确认滑车肥大程度(较健侧增大2倍);2)术中采用20mm×30mm带蒂骨膜瓣作为支持带替代物;3)滑车深度重塑(增加5mm沟槽);4)经骨缝合固定技术;5)术后5周Caliga-med支具保护下的渐进康复方案。

研究结果部分显示:

  1. 解剖学发现:术中发现滑车呈"菜花状"肥大,支持带完全缺失,仅存薄层滑膜组织,MPL直接骑跨于滑车表面。这与Hyert分型中的"隧道型"变异相符,但肥大程度远超文献记载。

  2. 手术创新点:创造性地采用自体骨膜瓣重建支持带,其优势在于:①保持血供(远端蒂部宽20mm);②精确匹配滑车弧度;③经骨缝合提供力学强度(3-0不可吸收线)。术中同步完成滑车形态学矫正,使沟槽深度符合生理需求。

  3. 功能恢复证据:患者自建的康复日志显示,术后31周即跳出2.25米个人最好成绩。生物力学测试更发现术后下肢力量显著提升(深蹲重量从190kg增至225kg),证实手术不仅修复损伤,更优化了运动表现。

  4. 长期随访价值:15年后患者仍保持竞技状态,40岁时还能在业余比赛中跳出2.25米,且无任何疼痛或功能障碍。这为手术方案的持久有效性提供了最强力证据。

讨论部分着重强调三个突破性认知:
首先,研究首次证实局部皮质醇注射可能是远端支持带病理性断裂的促进因素,其通过"间充质麻醉"效应掩盖疼痛,导致运动员持续高强度训练而加速支持带退化。这与既往跟腱断裂的研究发现形成呼应。

其次,提出滑车肥大-支持带断裂的"生物力学恶性循环"假说:反复起跳时MPL产生的1.7m/kg旋前力矩,通过滑车这个"滑轮系统(Hypomochlion)"产生巨大压力,既导致骨反应性增生,又削弱支持带机械强度。

最后,确立骨膜瓣重建术的金标准地位:相比文献报道的其他术式(单纯滑车成形、支持带前移等),该方案通过"解剖重建+力学强化"双重机制,特别适合需要重返巅峰竞技状态的运动员。研究团队特别指出,对于存在Hyer分型III-IV型滑车变异的运动员,预防性影像学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这项研究为运动医学领域提供了三个层面的贡献:临床层面确立优化手术方案,理论层面阐明损伤机制,实践层面提出精英运动员足踝保护的预警策略。其15年完美随访结果更是为同类损伤处理树立了标杆,相关技术已被拓展应用于滑雪、滑冰等专项运动损伤的防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