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6-16 岁在校学生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患病率与共病情况:全国性调查 —— 填补国内 ADHD 研究空白,为精准干预提供关键依据

时间:2025年4月15日
来源:Annals of General Psychiatry

编辑推荐:

为探究中国儿童青少年 ADHD 的患病率及共病情况,研究人员开展了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ADHD 总体患病率为 6.4%,不同亚型、年龄和性别存在差异,且共病率高。该研究为 ADHD 的管理和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

广告
   X   

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有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常常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社交和生活,这就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ADHD 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 。它不仅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尽管 ADHD 如此重要,但之前中国一直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来评估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患病率以及相关共病情况。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而且对于不同亚型 ADHD 的共病模式也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全国性调查研究。

研究人员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中国 5 个地区(包括北京、辽宁、江苏、四川和湖南)的 73992 名 6 - 16 岁在校学生。首先使用阿肯巴克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进行筛查,得分高于 35 分的被确定为精神障碍高风险个体。然后对这些高风险个体以及 5% 的非高风险个体进行儿童青少年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MINI - KID)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ition,DSM - IV)评估,只有同时满足 MINI - KID 和 DSM - IV 标准的才确诊。

研究结果如下:

  • 样本描述:73992 名参与者中,36893 名(49.9%)为男性,33875 名(45.8%)年龄在 6 - 11 岁,10549 名(14.3%)居住在发达地区。最终 13030 名患者被诊断患有至少一种精神障碍,4574 名被确诊为 ADHD。
  • ADHD 及其亚型的患病率:ADHD 总体患病率为 6.4%(95% CI:6.2 - 7.0)。其中,注意缺陷为主型(ADHD - I)患病率为 3.9%,多动冲动为主型(ADHD - H)为 0.9%,混合型(ADHD - C)为 1.7%。
  • 性别和年龄对患病率的影响:男孩 ADHD 患病率(8.08%)显著高于女孩(4.57%),且各亚型在男孩中的患病率也均显著高于女孩。儿童(6 - 11 岁)ADHD 患病率(8.09%)显著高于青少年(12 - 16 岁)(4.84%) ,各亚型同样呈现这种年龄差异。
  • ADHD 及其亚型的共病情况:ADHD 患者共病率为 52.95%。ADHD - I、ADHD - H、ADHD - C 的共病率分别为 33.54%、87.16% 和 80.08%。常见共病包括对立违抗障碍 / 品行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Conduct Disorder,ODD/CD)、焦虑障碍、抽动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和情绪障碍等。性别和年龄对共病模式有显著影响,例如,抽动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和情绪障碍在男孩中更常见,而焦虑障碍在女孩中更普遍;ODD/CD 和抽动障碍在年幼参与者中更常见,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和情绪障碍在年长参与者中更常见。

研究结论表明,中国 6 - 16 岁在校学生 ADHD 患病率为 6.4% ,ADHD - I 是最主要的亚型。ADHD 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倾向,且共病率高。这些发现强调了 ADHD 不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还与多种共病密切相关。共病情况使得 ADHD 的管理更加复杂,凸显了针对不同亚型、年龄和性别制定个性化干预策略的必要性。该研究发表在《Annals of General Psychiatry》上,为中国儿童青少年 ADHD 的研究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和方向指引。

研究人员在开展研究时,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随机抽样获取全国范围内 5 个地区 6 - 16 岁在校学生样本;运用 CBCL 进行初步筛查,确定精神障碍高风险个体;借助 MINI - KID 和 DSM - IV 进行综合评估诊断,以此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