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基孔肯雅热:隐匿中的无声威胁

时间:2025年5月6日
来源:Clinical Microbiology Newsletter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聚焦基孔肯雅病毒(CHIKV)。它由蚊子传播,引发基孔肯雅热(CHIKF),带来公共卫生威胁。文中探讨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等多方面内容,还分析了防控挑战,为相关研究和防控策略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广告
   X   

引言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隶属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甲病毒属(Alphavirus) ,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病毒,与奥尼昂尼昂病毒在基因上密切相关。它是单股正链 RNA(ssRNA)病毒,基因组大小为 11.8kbp 。

CHIKV 主要经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叮咬传播给人类。这些蚊子适应能力强,使得病毒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传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由 CHIKV 引起,症状包括高热、头痛、皮疹、关节痛和肌痛等,关节痛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CHIKF 虽致死率低,但严重时也可导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1953 年,首例 CHIKF 病例在坦桑尼亚被发现,此后在多个地区爆发,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然而,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抗病毒药物来预防和治疗 CHIKV 感染,研究面临诸多挑战。

流行病学


1823 年,在桑给巴尔和非洲首次出现与基孔肯雅热密切相关的病例。1827 - 1828 年,托马斯岛所在的加勒比地区也有类似疾病流行。1952 年,在坦桑尼亚,许多人感染一种类似风湿热的疾病,后被证实为 CHIKF,CHIKV 也首次被识别和分离。此后,非洲和亚洲多地出现 CHIKV 局部爆发。2005 年 4 月,CHIKV 在西南印度洋地区爆发,随后传播至多个国家,给全球带来了严重影响。

发病机制


多项研究对 CHIKV 感染的发病机制展开探究,并构建了动物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急慢性疾病研究模型。对人类和动物模型的研究表明,CHIKV 感染肌肉骨骼组织(如成纤维细胞和骨细胞),同时伴随着单核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巨噬细胞和 T 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这些都与疾病的症状相关联。

传播


CHIKV 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给人类,其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在疫情流行期间,人类作为病毒的主要宿主,蚊子叮咬感染个体后会携带病毒,进而传播给更多人,形成传播循环。

基因组结构


CHIKV 的基因组为单链正链 RNA,大小约 12kb,5′端有 N7 - 甲基鸟苷酸帽结构,3′端有多聚腺苷酸尾。其基因组包含两个开放阅读框(ORFs),分别编码结构蛋白(SP)和非结构蛋白(nsP)。5′ORF 中的 nsP1、nsP2、nsP3 和 nsP4 在 RNA 复制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会被翻译成多聚蛋白。

临床表现


CHIKF 的典型特征是急性发热和剧烈关节疼痛,疼痛可持续数周甚至更久。关节炎通常呈对称性,主要影响手腕、膝盖、脚踝和手部关节。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肌痛(尤其是下背部和腿部肌肉)、腱鞘炎、皮疹等症状,关节炎常导致关节肿大和敏感。

诊断


诊断 CHIKF 需要检测血液样本中的 CHIKV 抗体,并确认病毒存在。目前可通过多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 PCR)进行诊断,市场上也有针对 CHIKV 的灵敏且特异的检测试剂盒。在症状出现后的第一周,血浆样本中通常可检测到 CHIKV 基因组,此时病毒血症水平较高。

挑战


慢性关节炎是 CHIKF 的严重并发症。此外,该疾病还可能引发眼部疾病,如巩膜炎、视神经炎、视网膜炎、结膜炎和葡萄膜炎等,其中视网膜炎较为常见,且通常具有自限性。

预防


在疫苗研发成功之前,控制 CHIKV 传播的有效策略主要是控制蚊媒和加强个人防护。防控登革热的方法也被用于控制蚊虫数量,但在不同国家和环境下效果各异。减少蚊虫滋生地,如清理、拆除和处理积水容器等,是预防 CHIKV 感染的有效措施。

疫苗


目前,尚无商业化的 CHIKV 疫苗。不过,已有多种技术用于研发相关疫苗,如基于共识的 DNA 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甲病毒嵌合体疫苗、减毒活疫苗、灭活病毒疫苗以及病毒样颗粒(VLPs)疫苗等。两种候选疫苗(VRC-CHKVLP059–00-VP 和另一种)的 I 期研究已完成。

治疗


目前,针对急性 CHIKV 感染尚无获批的特效疗法,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包括疼痛管理、使用抗炎药物、补充水分和休息等。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的抗病毒疗法,例如氯喹在体内实验中对多种病毒显示出抗病毒活性,有望用于抑制 CHIKV 感染。

CHIKV 抗病毒疗法


抗病毒治疗对控制 CHIKV 感染至关重要,目前有多种潜在的抗病毒药物正在研究中。3 - 甲基毒黄素和伊曲康唑被认为可阻断 CHIKV 及其他病毒的复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有望成为广谱抗病毒药物。深入了解病毒复制和发病机制的潜在机制,对开发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至关重要。

媒介控制


有效监测和减少节肢动物媒介对于控制 CHIKV 及其他虫媒病毒至关重要,这有助于预防疾病传播,保护公众健康。在流行地区追踪伊蚊的活动,有助于预测和防范 CHIKV 疫情爆发。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用于分析 CHIKV 的传播情况,确定潜在的风险区域。

经济负担


2006 年印度 CHIKV 疫情期间,全国损失了 25588 个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其中关节痛导致的损失占总 DALYs 的 69%,因生产力下降造成的收入损失达 600 万美元。2006 年留尼汪岛的一项针对军警人员的案例研究显示,93.7% 的有症状患者发展为慢性 CHIKV 疾病,许多工人因关节和骨骼疼痛而残疾。

挑战和未来方向


尽管在 CHIKV 发病机制研究、治疗和疫苗研发以及诊断工具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控制 CHIKF 仍面临诸多挑战。CHIKF 的症状与其他虫媒病毒感染(如登革热病毒 DENV 和寨卡病毒 ZIKV 感染)相似,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快速且准确的诊断方法。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深入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以及优化媒介控制策略。

结论


基孔肯雅病毒是一个持续存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引发的大规模疫情带来诸多挑战。深入研究 CHIKV 的病毒学、发病机制、传播途径、诊断技术、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对于应对其影响至关重要。由于伊蚊对热带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气候变化对其传播的影响,蚊媒控制是目前预防 CHIKV 传播的主要手段。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