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宁酸功能化磷石膏高效去除废水中重金属: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新路径

时间:2025年5月9日
来源:Environmental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编辑推荐:

为解决废水中重金属污染及磷石膏(PG)处置难题,研究人员开展用单宁酸(TA)改性 PG 制备 TA@PG 吸附剂去除重金属的研究。结果显示,TA@PG 对 Cr (VI) 去除率可达 100%,吸附容量达 221.72 mg・g−1 ,为 PG 资源化利用提供新途径。

广告
   X   

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废水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就像隐藏在水体中的 “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其中,铬(Cr)作为一种有害元素,以不同氧化态存在于自然界,六价铬(Cr (VI))毒性高、迁移性强,极易穿透细胞膜,对人体和生态系统危害极大。目前处理废水中 Cr (VI) 的技术众多,如化学沉淀、离子交换、电化学、吸附和生物处理等,但多数存在成本高、吸附容量低等问题。与此同时,工业湿磷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磷石膏(PG),长期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对水生态系统和大气造成潜在威胁。尽管 PG 含有的磷酸基团能与重金属离子结合,但因其吸附容量有限,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在此背景下,为了寻找一种高效、低成本且环保的废水处理方法,实现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最终研究成果发表在《Environmental Surfaces and Interfaces》上。
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实验,制备了单宁酸(TA)功能化的磷石膏(TA@PG)吸附剂,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研究。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X 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Zeta 电位分析、N2吸附 / 脱附等温线分析、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吸附热力学实验以及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等技术。

在吸附剂的表征方面:

  • SEM 分析:结果显示,PG 呈现不规则板状形态,缺乏明显孔结构,表面粗糙且层状结构松散;而 TA@PG 则分散性更好,晶体表面更光滑、致密,表明 TA 对 PG 表面进行了有效改性。
  • TGA 分析:当温度达到 300℃时,PG 和 TA@PG 均有一定质量损失,主要是因为 PG 中结晶水的去除。TA@PG 在 300℃时质量损失相对较高,说明 TA 的引入增加了其热敏感性。随着温度升高,TA@PG 因有机物热分解导致重量持续增加,间接反映出 TA 成功改性到 PG 表面。
  • XRD 分析:PG 和 TA@PG 的主要衍射峰与 CaSO4·2H2O 标准图谱相符,且 PG 改性后主要衍射峰形状和位置基本不变,但特征峰强度略有下降,表明 TA 成功在 PG 表面改性。
  • FT-IR 分析:在 TA@PG 的光谱中出现了苯环相关的振动吸收峰,证实了 TA 成功修饰在 PG 表面,同时 PG 的晶体结构基本保持完整。
  • Zeta 电位分析:TA@PG 在低 pH 下带正电,其等电点(pHPZC)约为 2.34。当 pH<2.34 时,有利于吸附带负电的 Cr (VI);当 pH>2.34 时,则产生排斥作用,由此确定最佳吸附 pH 为 2。
  • N2吸附 / 脱附等温线分析:PG 和 TA@PG 的吸附等温线接近 III 型,孔径多在介孔范围内。TA@PG 的比表面积有所降低,可能是因为表面的 TA 阻碍了 N2分子进入某些孔隙。

在吸附性能研究方面:

  • pH 的影响:研究发现,PG 对 Cr (VI) 的吸附性能在 pH 为 1 - 10 的范围内较差,而 TA@PG 在 pH = 2 时,对 Cr (VI) 的去除率高达 97.83%±0.36% 。随着 pH 升高,TA@PG 对 Cr (VI) 的去除率逐渐降低,这与 TA@PG 表面电荷和 Cr (VI) 离子态分布随 pH 变化有关。
  •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增加 TA@PG 用量,Cr (VI) 去除率迅速上升,达到一定量后趋于稳定,但单位吸附量下降。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率,确定 2mg 为最佳用量,此时对 Cr (VI) 的去除率可达 100%。
  • 初始 Cr (VI) 浓度的影响:随着初始 Cr (VI) 浓度增加,PG 对 Cr (VI) 的去除率有一定变化,而 TA@PG 对 Cr (VI) 的去除效率逐渐下降,这可能是因为高初始离子浓度下吸附位点被占据和消耗。
  • 吸附时间的影响:吸附时间对 PG 吸附 Cr (VI) 的效率影响较小,而 TA@PG 对 Cr (VI) 的去除效率在开始时显著增加,约 20min 达到平衡,此后增加吸附时间对去除效率影响不大,故确定 20min 为最佳吸附时间。
  • 共存离子的影响:研究模拟实际废水中存在的阳离子(如 Cu2+、Zn2+、Fe3+ )和阴离子(如 Cl-、NO2-、SO42- )对 TA@PG 吸附 Cr (VI) 的影响。结果表明,共存离子会阻碍 Cr (VI) 的吸附,其中二价阴离子(如 SO42- )和半径较大的阳离子(如 Cu2+、Zn2+、Fe3+ )抑制作用更明显。
  • 对其他重金属的吸附:实验还研究了 TA@PG 对其他常见重金属离子(如 Pb (II)、Cd (II))的吸附性能。结果显示,TA@PG 对这些离子的吸附容量相比未改性的 PG 有显著提升,进一步证明了 TA@PG 在吸附多种重金属离子方面的优势。

在吸附机制研究方面:

  • 吸附动力学:通过对 PG 和 TA@PG 进行吸附动力学实验,并采用伪一级、伪二级、颗粒内扩散和 Elovich 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A@PG 对 Cr (VI) 的吸附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化学吸附是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且吸附速率受膜扩散影响更大。
  • 吸附等温线: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等温吸附实验,结果显示 TA@PG 的吸附容量明显优于 PG。Langmuir 模型对 TA@PG 吸附 Cr (VI) 的拟合效果最佳,表明 TA@PG 表面存在均匀且丰富的结合位点,其最大吸附容量可达 221.72mg・g−1 。同时,Temkin 模型分析也表明化学吸附是主要的吸附过程。
  • 吸附热力学:对 TA@PG 吸附 Cr (VI) 进行热力学分析,结果显示 ΔG 为负值,表明吸附过程是自发的;ΔH 为正值,说明是吸热过程,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ΔS 为正值,意味着吸附体系固液界面的自由度增加,有序度减弱。
  • XPS 分析:通过对 TA@PG 吸附 Cr (VI) 前后进行 XPS 分析,发现吸附后出现 Cr 2p 峰,证实了 Cr (VI) 的成功吸附。C1s 和 O1s 光谱的变化表明吸附过程中存在离子交换和络合作用,Cr (VI) 被还原为 Cr (III) 并与 TA@PG 表面的 - OH 基团形成络合物。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本研究利用 TA 对固体废弃物 PG 进行功能化改性,制备出经济高效的 TA@PG 吸附剂,该吸附剂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环保且具有大规模生产的潜力。对 Cr (VI) 的吸附过程为单层吸附,是吸热且自发的过程,吸附机制包括静电作用、离子交换和络合作用。TA@PG 对 Cr (VI) 的吸附容量高达 221.72mg・g−1 ,在同类吸附剂中处于领先水平。该研究为工业固废 PG 的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增值,对解决废水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还对 TA@PG 吸附剂的再生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经过 5 次吸附 - 解吸循环后,其对 Cr (VI) 的去除效率仍能保持在较高水平,进一步证明了该吸附剂的实用性和稳定性。在实际应用方面,研究人员还对方法的线性范围、检测限、定量限和重复性进行了评估,并对实际废水样品中 Cr (VI) 的测定进行了准确性和实用性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废水样品中 Cr (VI) 的测定。此外,与其他已报道的方法相比,TA@PG 吸附剂具有吸附容量高、制备方法简单、环保等优势,在废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