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消费者认知中超加工食品的营养质量表征:基于无信息食品图像分类的研究

时间:2025年6月5日
来源: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消费者对食品营养质量与加工程度的认知偏差问题,通过图像分类实验揭示法国消费者在无信息提示下对UPF(超加工食品)的评判机制。研究发现消费者能准确识别NOVA分类中的UPF(NOVA 4类),但将加工程度与营养质量(Nutri-Score)混同,存在健康光环效应。该研究为优化膳食指南传播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广告
   X   

近年来,全球饮食结构正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s)逐渐占据餐桌中心。从美国的快餐文化到法国的超市货架,UPFs贡献了成年人50%以上的能量摄入。这些工业化产物通常含有5种以上非家庭厨房常用成分,凭借便捷性和全球化供应链迅速渗透各国市场。然而科学界对其健康影响争议不断:流行病学研究将UPFs与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关联,但反对声音指出,部分强化纤维和蛋白质的UPFs可能具有营养价值。更令人担忧的是,消费者能否在缺乏营养标签时准确判断食品属性?法国研究团队在《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发表的研究,为这一认知迷宫点亮了探照灯。

研究采用双问卷在线实验设计,200名法国消费者对21种无标签食品图像进行营养质量(NQ)和加工程度(DP)分类。通过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合NOVA加工程度分类和Nutri-Score营养评分体系(基于能量、饱和脂肪、糖盐等限制性成分与纤维、蛋白质等促进性成分的算法),揭示了三个认知维度:首先,消费者对NOVA 1(未加工)和NOVA 4(超加工)类食品的识别准确率达79%,工业形态特征(如包装样式)成为关键判断依据;其次,营养评价受非营养因素干扰,如将酸奶归入高营养组更多因其"天然"外观而非实际成分;最值得注意的是,67%参与者将加工程度与营养质量自动关联,形成"加工即不健康"的认知捷径。

技术方法上,研究创新性地采用无信息图像刺激法,通过预实验设定90秒至20分钟的有效作答时间窗,使用多名义逻辑回归(Multinomial Logit Regression)分析分类数据。样本选择覆盖NOVA 1-4类及Nutri-Score A-E级的代表性食品,确保分类系统交叉验证的可能性。

在"消费者分类与既定类别的关联"部分,数据显示加工食品的工业特征(如挤压成型质地)触发79%参与者的UPF识别,但部分NOVA 3类(加工食品)被误判为NOVA 4类。营养分类则呈现多维性:除实际Nutri-Score外,产品颜色(如褐色面包被视为更健康)和质地(液态vs固态)显著影响判断。"营养与加工的认知纠缠"章节揭示,消费者自发建立的负相关关系(r=-0.43)可能源于膳食指南的简化信息,如法国"避免工业食品"建议形成的条件反射。

讨论部分指出,这种认知混合可能导致双重误区:一方面忽视某些营养型UPF(如高纤维谷物棒)的益处,另一方面高估传统加工食品(如腌肉)的安全性。作者建议政策制定者需区分"加工"与"营养"的传播信息,避免健康光环效应(Health Halo Effect)造成的认知偏差。研究局限性在于未考虑文化差异——乌拉圭研究显示消费者对UPF定义理解更准确,暗示法国特有的食品文化可能强化加工负面联想。

这项由Jessy Youssef领衔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消费者在信息真空下的食品评价机制,为完善Nutri-Score标签设计提供认知科学依据。当食品工业与公共卫生的博弈日益激烈,该研究犹如一份精准的认知地图,指引着膳食指南改革的方向——或许,我们需要教会公众的不只是"吃什么",更是"如何思考吃"。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