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解决全球塑料污染问题,研究人员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中富集出聚氯乙烯(PVC)降解菌群DC,通过多组学分析揭示了其降解机制,并鉴定出新型脱卤酶SerB。该研究为开发环境友好的塑料生物降解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对解决"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每年有超过5200万吨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聚氯乙烯(PVC)作为第三大合成塑料,因其含氯量高(56.8%)和稳定的C-Cl键结构,成为最难降解的塑料之一。传统填埋和焚烧处理会产生二噁英等有毒物质,而化学方法又面临高能耗和二次污染问题。在此背景下,生物降解因其环境友好特性被视为最具前景的解决方案。然而,目前已知的PVC降解微生物主要来自垃圾填埋场和昆虫肠道,极端环境中的PVC降解潜力尚待探索。
中国青海省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研究人员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发表研究,从海拔3200-3600米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中富集出PVC降解菌群DC,通过形态学表征、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离子色谱(IC)等技术证实其降解能力。研究采用16S rRNA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响应,通过宏蛋白质组学揭示降解途径,并鉴定出新型脱卤酶SerB。此外,还利用公共数据集绘制了草地土壤中PVC降解菌和酶的分布图谱。
研究首先通过"自上而下"策略从高原土壤中富集出能以PVC为唯一碳源的菌群DC,培养120天后OD600值达到0.4。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显示处理后PVC的C-Cl键(690 cm-1)减弱,出现新的-OH(3430 cm-1)和C=O(1630 cm-1)峰。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活菌生物膜在PVC表面形成明显凹坑和裂纹,扫描电镜(SEM)证实表面粗糙度增加。重量分析显示纯PVC质量减少3.1%,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实C-Cl峰面积比例下降而C=O增加。
菌群分析表明,PVC-DC和木质素-DC的微生物组成显著不同。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PVC-DC和木质素-DC中分别占86.1%和99.1%。属水平上,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表现出"抗性"策略,在两种环境中均保持约80%的丰度;红球菌属(Rhodococcus)呈现"机会性"策略,在PVC-DC中丰度增加96.4%;而Dyella属则表现出"敏感性"策略。网络分析显示PVC-DC的网络节点(56个)远少于原始土壤(422个),表明定向选择导致群落简化。
宏蛋白质组学鉴定出3012个蛋白质,其中262个在PVC-DC中显著上调。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注释显示,糖苷水解酶(GHs)占比最高(34.2%),其次是碳水化合物酯酶(CEs,21.5%)和辅助活性酶(AAs,13.4%)。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脱卤酶SerB(A0A098BUH4)在PVC-DC中表达量比木质素-DC高4.3倍。研究人员据此提出PVC降解途径:SerB催化脱氯启动降解,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KatG)参与氧化反应,单加氧酶(MO)、双加氧酶(DOs)、酯酶(EST)和脱氢酶(ADH/ALDH)共同完成聚合物链断裂。
从红球菌P14中异源表达的SerB分子量为42.8 kDa,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8.0。酶活实验证实SerB能特异性催化氯乙酸脱卤,7天后处理组PVC薄膜出现明显蚀刻和微孔。凝胶渗透色谱(GPC)显示处理后PVC的Mn、Mw和Mz分别增加6.7%、6.3%和4.4%,离子色谱检测到氯离子浓度达9.7 mg/L。GC-MS鉴定出十七烷(C21H44)和三氯乙酸十六酯(C18H33Cl3O2)等降解中间体。
系统发育分析将SerB归类为磷酸丝氨酸磷酸酶(PSP)分支,与分枝杆菌SerB(PDB:3P96)有66%相似性。结构预测发现其具有HAD家族特征基序和Mg2+结合口袋(Ser191-Ser194-Asp347-水分子)。对38个草地土壤宏基因组分析显示,SerB和HAD脱卤酶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013-0.051和0.012-0.214 hits/Mb,证实其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
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青藏高原土壤微生物降解PVC的机制,发现木质素代谢与塑料降解存在功能关联。鉴定出的新型脱卤酶SerB为PVC生物处理提供了新工具,而构建的合成菌群DC则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可行方案。研究还通过大尺度分析证实了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塑料降解酶资源库的潜力,为开发生物修复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优化酶组合,开发多酶级联系统,以提高PVC降解效率。这些发现对发展可持续的塑料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