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本综述系统探讨了水合物基CO2封存(HBCS)技术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地质力学稳定性问题,聚焦CO2水合物与CH4水合物的力学特性差异、沉积物强化机制及三种典型海洋地质场景(海底地层、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枯竭油气田)的应用挑战,为碳中和目标下安全实施大规模离岸碳封存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水合物基CO2封存的地质力学挑战
Hydrate-based CO2存储的海洋地质场景
深海沉积物中CO2水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使其成为理想的碳封存载体。研究揭示了三种主要实施场景:未固结的海底沉积层通过CO2水合物原位胶结增强强度;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通过CH4-CO2置换实现能源开采与碳封存双赢;枯竭油气田则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其中,南海神狐海域的模拟显示单储层即可封存570-1140万吨CO2,全球理论封存潜力高达221,000 GtCO2,相当于5000年人为排放量。
纯水合物的力学特性差异
单晶尺度研究表明,CO2水合物表现出与CH4水合物显著不同的力学行为:其弹性模量(E=8.9 GPa)比甲烷水合物(E=11.7 GPa)低24%,但抗压强度(σc=21.3 MPa)却高出18%。这种差异源于CO2分子与水分子的氢键相互作用模式改变。混合水合物实验更发现,当CO2占比超过60%时,体系强度会出现跃升式增长,这对置换工艺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水合物沉积物的力学响应机制
沉积物中水合物以四种赋存形态影响力学性能:孔隙填充型使刚度线性增长,胶结型可提升剪切强度达300%,荷载型改变颗粒接触应力分布,包裹型则可能引发脆性破坏。值得注意的是,CO2水合物在饱和度为35%时可使砂质沉积物的内摩擦角从28°增至42°,而相同条件下CH4水合物仅能提升至36°。这种强化效应在细粒黏土中更为显著,但过量水合物(>50%)反而会诱发剪切带局部化。
地质力学稳定性风险
甲烷开采过程中的水合物分解会导致沉积物体积收缩率达12%,引发海床沉降风险。数值模拟显示,在渗透率<10 mD的储层中,CO2注入压力超过8 MPa可能诱发断层活化。日本南海海槽的现场监测数据证实,水合物饱和度每降低10%,波速比(Vp/Vs)下降0.15,这为稳定性预警提供了量化指标。
技术挑战与突破方向
当前研究存在三大瓶颈:缺乏CO2-CH4混合水合物的三轴试验数据、沉积物-水合物界面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精度不足、现场实时监测技术尚未标准化。解决方案包括开发多尺度耦合模型、应用分布式光纤传感(DAS)技术,以及建立类似"可燃冰"试采工程的长期观测网络。
结论
海洋水合物封存技术将碳封存与地质灾害防治有机结合,其成功实施需突破"相变-力学-渗流"多场耦合理论瓶颈。未来五年需重点攻关CO2水合物本构模型、储层完整性评价体系及智能化监测装备研发,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海洋解决方案。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