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层面解析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异质性及其临床意义

时间:2025年10月6日
来源:Molecular Oncology

编辑推荐:

本文推荐一篇关于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CTCs)上皮-间质转化(EMT)异质性的重要研究。作者采用多标记免疫荧光(EpCAM、E-cadherin、MCAM、csVIM)结合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107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现EMT表型异质性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及分子亚型显著相关。研究首次揭示CTCs中核糖体基因下调与mTORC1信号通路的联系,为靶向CTCs播散脆弱性提供了新见解。

广告
   X   

引言
乳腺癌(BC)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远处转移主要由循环肿瘤细胞(CTCs)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播散所致。CTCs表现出显著的表型异质性,其中上皮-间质转化(EMT)是导致这种异质性的关键因素。EMT赋予肿瘤细胞增强的迁移能力、抗凋亡能力和干细胞特性,但同时也因上皮标志物(如EpCAM、E-cadherin)下调而给CTCs检测带来挑战。本研究旨在通过多标记免疫荧光技术与单细胞转录组学相结合,系统解析乳腺癌CTCs的EMT异质性及其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研究纳入107例乳腺癌患者(104例早期患者),通过免疫磁珠去除造血细胞(CD45+)和内皮细胞(CD31+),采用多标记免疫荧光 panel(EpCAM、ECAD、MCAM、csVIM)鉴定CTCs的表型:上皮型CTCs(eCTCs)、上皮-间质混合型(emCTCs)和间质型(mCTCs)。通过微操作分离单细胞后,使用Smart-Seq2方法进行全转录组扩增,并进行RNA测序和qPCR验证。统计分析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评估临床病理特征与CTCs表型的关联。
结果
3.1 方法学验证
spike-in实验显示MCF-7(上皮模型)和MDA-MB-231(间质模型)细胞的回收率分别为58.4%和66.6%,PBMCs去除率达98.4%。单细胞转录组质量评估表明,89% MCF-7和100% MDA-MB-231细胞可检测到至少2个看家基因表达。
3.2 CTCs表型异质性
51.9%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检测到CTCs,其中仅含eCTCs者占3.8%,仅mCTCs者占26.0%,仅emCTCs者占5.8%,16.3%患者存在多种表型混合。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中86%存在多表型CTCs,显著高于Luminal A型(17%, P=0.008)。
3.3 临床病理关联
淋巴结阳性(cNpos)患者所有CTCs表型数量显著增加(eCTCs: IRR=14.1, P<0.001;mCTCs: IRR=2.85, P<0.001)。肿瘤大小(cT2-4)与mCTCs数量正相关(IRR=2.2, P<0.001),小叶癌与emCTCs/mCTCs减少相关。ER阴性患者CTCs数量显著高于ER阳性者(4 vs 0, P=0.005),HER2阳性患者mCTCs数量更高(1 vs 0, P=0.024)。
3.4 转录组学特征
true CTCs(tCTCs)与正常细胞(tNCs)比较显示471个基因下调,主要涉及核糖体蛋白(RPL15, RPL6, RPS11等)和翻译相关通路。唯一显著上调的基因包括翻译抑制因子CYFIP1和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3B。验证数据集(GSE109761)分析证实:eCTCs中mTORC1信号通路激活(NES=1.43, P=0.002),而mCTCs中该通路抑制(NES=-1.33, P=0.053)。eCTCs中mTORC1复合物基因(MTOR, RPTOR, MLST8)和应激转录因子ATF4表达显著高于mCTCs。
讨论
本研究首次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系统描绘了CTCs的EMT表型全景,发现淋巴结转移是所有CTCs表型播散的最强预测因子。转录组分析揭示CTCs存在翻译抑制现象,特别是在mCTCs中核糖体蛋白显著下调,而eCTCs则通过mTORC1和ATF4信号维持翻译活性。组蛋白修饰酶KDM3B的普遍上调提示表观遗传调控在CTCs适应性中起关键作用。这些发现为针对CTCs播散脆弱性(如mTOR抑制剂、KDM3B抑制剂)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结论
CTCs的EMT异质性在乳腺癌播散过程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特别是与淋巴结状态和分子亚型密切相关。翻译重编程和mTORC1信号通路的表型特异性调控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