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光激活前药(prodrug)在肿瘤治疗中的最新进展,重点探讨了通过共价键(如硫缩酮、酯键)和非共价作用(如疏水作用、π-π堆积)构建的光敏剂-药物偶联物(photosensitizer-drug conjugates),及其在时空精准控制药物释放、增强光动力疗法(PDT)与化疗协同效应方面的机制优势,为开发靶向性更强的癌症治疗方案提供了新思路。
光动力疗法(PDT)作为成熟的局部光疗方法,利用光敏剂(photosensitizer, PS)在光照下产生活性氧(ROS)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从1993年临床获批至今,PS已迭代至第四代:第一代血卟啉衍生物(HpD)存在组织穿透差和皮肤光敏问题;第二代5-氨基酮戊酸(5-ALA)提升选择性;第三代纳米技术修饰增强靶向性;而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的第四代PS展现出高量子产率和优异光稳定性。然而,PDT仍面临组织穿透深度有限和耗氧严重两大瓶颈,单药治疗难以实现肿瘤根除。
前药设计通过化学修饰降低药物毒性,在靶点处激活释放活性成分。光激活前药通过共价或非共价方式将PS与化疗药物结合,实现光照触发精准释放。其核心机制依赖PS产生的两类ROS:I型通过电子转移生成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O2·-),缺氧环境下仍有效;II型通过能量转移生成单线态氧(1O2),但严重依赖氧浓度。硫缩酮(TK)键等ROS敏感连接键在氧化应激下断裂,实现药物控释。
共价连接确保前药系统在递送过程中的稳定性。典型案例包括:
硫缩酮键系统:如CPT-TK-HPPH/Pt-NP,660 nm激光触发ROS裂解TK键释放喜树碱(CPT),结肠癌治疗中实现11.64%的细胞存活率。
酯键系统:T-P前药在酸性肿瘤微环境中被酯酶激活,同时产生I/II型ROS,通过细胞焦亡(pyroptosis)诱导癌症干细胞(CSC)死亡。
X射线激活系统:T-TKNPVP纳米载体穿透颅骨,X射线引发ROS释放紫杉醇(PTX),胶质母细胞瘤模型中累积释放率达68.1%。
非共价作用克服了对称结构分子自组装难题:
疏水作用驱动:Ce6@PPE-TK-DOX NPs通过疏水核心封装PS与阿霉素,光照下TK键断裂实现86.9%的药物释放。
π-π堆积协同:PPTP@PTX2NP利用四苯基卟啉(TPP)与紫杉醇二聚体的π-π相互作用,在酸性微环境中解离并激活荧光成像引导的PDT。
多重作用整合:HAIR/CTF NPs通过透明质酸(HA)靶向和IR780光热效应,实现顺铂(CPT)与5-氟尿嘧啶(FUDR)的时空控释,三阴性乳腺癌模型显示100%药物释放。
当前瓶颈包括:
光漂白问题:钌多吡啶配合物(RPC)和AIE材料可增强光稳定性;
免疫协同:PDT联合光激活前药促进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
基因毒性:需优化PS的肿瘤选择性以减少DNA损伤风险。
尽管HpD等单组分PS已获批临床,但完整的光激活前药系统仍需突破大规模生产、大型动物模型验证等转化医学关卡。未来趋势将聚焦核酸药物递送、生物大分子控释等前沿领域,通过多学科交叉推动精准癌症治疗发展。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