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通过构建亚洲梨'砀山酥梨'(Pyrus bretschneideri)和欧洲梨'Max Red Bartlett'(Pyrus communis)的端粒到端粒(T2T)单倍型解析基因组,解决了高杂合度导致参考基因组不完整的问题。研究人员利用PacBio HiFi、ONT超长读长和Hi-C技术,获得了两品种各两个单倍型的无间隙组装(contig N50≥28.96 Mb),发现单倍型特异性基因在转座子含量、甲基化模式和表达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群体分析(362份种质)和SV-GWAS,鉴定出与果实软化相关的PyACS1基因启动子区286-bp插入序列,证实其通过PybHLH94转录因子调控乙烯合成。该研究为梨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资源,发表于《Nature Genetics》。
梨作为典型的自交不亲和作物,其高度杂合的特性使得基因组组装和遗传分析面临巨大挑战。现有参考基因组存在大量缺口,且传统混合组装策略难以解析等位基因变异。亚洲梨与欧洲梨在果实质地、糖酸组成等农艺性状上差异显著,但控制这些性状的遗传基础尚不明确。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研究团队选取代表性品种'砀山酥梨'(亚洲梨)和'Max Red Bartlett'(欧洲梨),采用多组学技术构建了单倍型分辨率的无间隙基因组。通过PacBio HiFi(高精度长读长)、Oxford Nanopore(超长读长)和Hi-C(三维基因组)技术,获得四个单倍型的高质量组装(基因组大小497.50-505.55 Mb),填补了此前参考基因组中18.89-24.13 Mb的缺失区域。LTR组装指数(LAI)达21.38-24.31,BUSCO完整性达97.9-98.6%,证实了组装的完整性。
研究采用hifiasm和Verkko混合组装策略,结合RNA-seq和甲基化测序分析基因功能。对362份梨种质(包括137份新测序和225份公开数据)进行群体遗传分析,利用minigraph构建图基因组鉴定结构变异(SV)。通过转基因番茄验证候选基因功能,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LUC)和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解析调控机制。
单倍型特异性基因的差异特征
比较两品种的单倍型发现,1,703-1,994个单倍型特异性基因相比双等位基因具有更高的转座子(TE)含量(基因上下游5kb及编码区)和DNA甲基化水平(图2c)。这些基因在"生物刺激响应"(GO term)和"次生代谢物合成"(KEGG pathway)中富集,表达量普遍低于双等位基因(FPKM降低34.7-41.2%),表明表观沉默可能限制其功能发挥。
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模式
在果实发育8个阶段中,26.21%基因表现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ASE),其中95.26%为单倍型主导型(HapDom)。值得注意的是,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C3H(Pbre1_15G769200)和4CL(Pbre1_13G264800)在发育早期(S1-S2)呈现HapB等位优势(图2h),而糖转运蛋白SWEET2在成熟期表现HapA偏好性,揭示等位基因剂量效应对果实品质形成的关键作用。
亚洲与欧洲梨的进化分歧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亚洲梨与欧洲梨约在360万年前分化。群体遗传分析(图4a)将362份种质分为6个亚群,其中栽培秋子梨(P.ussuriensis)表现出野生秋子梨与沙梨(P.pyrifolia)的混合遗传背景,Treemix检测到从白梨(P.bretschneideri)向秋子梨的基因流(迁移权重=0.32),说明种间渗入促进了性状改良。阶梯图分析显示,亚洲野生梨群体在250-160ka经历瓶颈效应后快速扩张,与末次间冰期气候变暖吻合。
果实品质相关的选择信号
选择清除分析鉴定出21.31 Mb(亚洲梨)和14.59 Mb(欧洲梨)的驯化区间。在16号染色体上,苹果酸酶Ma1(Pbre1_16G081600)和果实大小调控因子fw2.2(Pbre1_16G040200)同源基因受到选择(图4d),与苹果驯化呈现趋同选择。石细胞相关基因PbrbZIP48和miR397a在栽培种中受选择,后者通过沉默漆酶基因(LAC)降低木质素沉积。
结构变异与农艺性状关联
基于图基因组的SV-GWAS发现:
2号染色体66-bp缺失与果实横径(FTD)显著相关(P=1.20×10-5),缺失型个体PyTPR(编码TPR蛋白)表达量降低81.85%(图5f),导致细胞扩张受阻;
15号染色体1,016-bp缺失使可溶性固形物(SSC)增加2.3°Brix,该变异位于bZIP转录因子(PybZIP6)下游,其在果实后期高表达(图5j);
欧洲梨特异的286-bp插入序列位于PyACS1(ACC合成酶)启动子区(-1,141至-855bp),携带G-box(CACGTT)和E-box(CATTTG)元件(图6h)。
PyACS1调控果实软化的机制
转基因番茄过表达PyACS1导致乙烯释放量增加3.2倍,果实硬度降低38%(图6e-g)。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PybHLH94仅能激活含286-bp插入的PyACS1proMRB(荧光值提升6.8倍),而对亚洲梨型启动子无活性(图6k)。EMSA进一步验证PybHLH94直接结合插入序列中的顺式元件(图6m),解释欧洲梨采后快速软化的分子基础。
该研究首次在梨中实现单倍型水平的T2T基因组组装,揭示等位基因变异对果实品质的调控网络。发现的286-bp插入序列可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而构建的图基因组为复杂性状研究提供新范式。PyACS1-PybHLH94模块的阐明,为调控果实成熟进程提供了精准靶点,对蔷薇科作物遗传改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