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抑制剂Finotonlimab联合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SCT510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一项随机II/III期临床试验的突破性成果

时间:2025年8月7日
来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编辑推荐:

针对晚期肝细胞癌(HCC)系统治疗选择有限的临床难题,中国多中心团队开展PD-1抑制剂Finotonlimab联合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SCT510对比索拉非尼的II/III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7.1个月(HR=0.50)和中位总生存期(mOS)22.1个月(HR=0.60),客观缓解率(ORR)提升至32.8%,且安全性可控。该研究为HCC一线免疫联合治疗提供了新选择,尤其对乙肝病毒(HBV)高感染率的中国人群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广告
   X   

在全球癌症负担中,肝细胞癌(HCC)始终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2022年数据显示,HCC在中国的新发病例数高居恶性肿瘤第四位,死亡率位列第二,其中超过70%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更严峻的是,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70%,使得多数患者失去手术机会。尽管索拉非尼十余年来作为晚期HCC的标准一线治疗,但其疗效瓶颈明显——中位生存期不足1年。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策略为突破这一困境带来曙光,但中国患者此前可及的治疗选择仍十分有限。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科的研究团队领衔开展了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针对PD-1/PD-L1通路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协同作用机制,团队创新性地将国产PD-1抑制剂Finotonlimab(SCT-I10A)与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SCT510组合,探索其在中国晚期HCC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这项发表于《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的研究,通过严谨的II/III期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不仅验证了该联合方案的卓越疗效,更为中国特色HCC治疗格局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

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设计,关键技术包括:1)采用RECIST 1.1和mRECIST双标准进行盲法独立中心评估(BICR);2)基于ECOG评分、AFP水平和血管侵犯状态的分层随机化;3)通过EORTC QLQ-C30/HCC18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估;4)建立独立数据监测委员会(IDMC)控制偏倚。研究纳入398例未经系统治疗的BCLC B/C期患者,其中III期随机对照部分纳入了346例(2:1分配)。

疗效结果

中位随访19.7个月的数据显示,联合组较索拉非尼组显著延长mPFS(7.1 vs 2.9个月,HR=0.50)和mOS(22.1 vs 14.2个月,HR=0.60)。值得注意的是,联合组1.5年生存率达57%,较对照组(38.5%)提升近20个百分点。

肿瘤应答

BICR评估确认联合组ORR达32.8%(RECIST 1.1)和33.2%(mRECIST),显著高于索拉非尼组的4.3%。疾病控制率(DCR)同样具有优势(78.6% vs 60.3%)。

安全性特征

联合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为52.6%,主要包含血小板减少(7%)、蛋白尿(6.5%)和高血压(8.7%)。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发生率为12.2%,以甲状腺功能减退(15.7%)和淀粉酶升高(12.6%)为主,但胰腺炎实际发生率仅0.9%。

亚组分析

所有预设亚组均显示联合治疗获益,尤其在HBV感染(90.4%)和高AFP(≥400 ng/mL,47.4%)等预后较差人群中优势明显,这与中国HCC以乙肝相关为主的流行病学特征高度契合。

这项研究具有三重突破性意义:首先,Finotonlimab成为继信迪利单抗后第二个在HCC领域证实疗效的国产PD-1抑制剂,其与生物类似药SCT510的组合展现优异性价比;其次,研究纳入7% Child-Pugh B7患者和47.4%高AFP患者,填补了特殊人群治疗证据的空白;最后,相较于ICI联合小分子TKI方案(如CARES-310),该组合安全性更优(≥3级TRAE低30%),为肝功能储备较差患者提供新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作为中国单一人群研究,结果外推需谨慎;未强制基线胃镜检查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开放标签设计虽通过IDMC控制偏倚,但仍可能影响AE管理。未来需要更多真实世界研究验证其普适性,并探索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精准治疗策略。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