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药物治疗副作用大、疗程,伊朗Razi大学团队通过建立睾酮诱导的大鼠BPH模型,发现骆驼刺(Alhagi maurorum)水醇提取物能显著降低前列腺指数(6.73→1.97mg/g)、下调5-α还原酶(5α-R)和雄激素受体(AR)基因表达,其400mg/kg剂量效果优于非那雄胺(Finasteride)。该研究为开发新型植物源BPH治疗药物提供了实验依据,论文发表于《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作为中老年男性常见疾病,当前临床主要采用5-α还原酶抑制剂(5-ARIs)和α受体阻滞剂治疗,但存在性功能障碍、头晕等副作用,且需长期服药。更棘手的是,BPH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雄激素信号通路异常、氧化应激增强等多重因素,亟需开发多靶点、低毒性的新型治疗药物。在此背景下,伊朗Razi大学Fatemeh Hoseinpour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传统药用植物骆驼刺(Alhagi maurorum)——这种豆科植物在中东传统医学中常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现代研究证实其富含黄酮类和酚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研究人员创新性地探索了骆驼刺提取物对BPH的干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提取物成分,建立睾酮丙酸盐诱导的Wistar大鼠BPH模型,通过28天灌胃给药(设200/400mg/kg两个剂量组),综合评估前列腺重量指数、组织病理学改变、血清/组织睾酮水平、氧化应激指标(MDA和TAC)以及5-α还原酶和AR基因表达等参数。
"植物化学成分分析"部分显示,骆驼刺提取物含9种主要活性成分,以10-十八碳烯酸甲酯(12.15%)和12,15-十八碳二烯酸甲酯(11.40%)为主,总黄酮含量达90.99mg/g,DPPH自由基清除IC50为122.68ppm,证实其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体重与前列腺指标"结果显示,模型组前列腺重量激增至1564.67mg(对照组509.8mg),而400mg/kg提取物组将其显著降至539mg,抑制率达95.7%,优于非那雄胺组(90.4%)。
"组织病理学评估"通过H&E染色发现,模型组出现腺上皮多层化、乳头状突起等典型增生改变,上皮厚度增加3倍;而治疗组仅见轻度水肿,400mg/kg组上皮厚度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睾酮水平检测"表明提取物可同时降低血清和前列腺内睾酮浓度(血清从6.73降至1.97ng/mL),且呈剂量依赖性。"氧化应激参数"显示提取物能显著提升前列腺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C),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从4.12降至1.89nmol/mg蛋白)。"基因表达分析"通过qRT-PCR证实,高剂量提取物使5-α还原酶和AR mRNA表达分别下调62%和58%,与非那雄胺效果相当。
研究结论揭示骆驼刺提取物通过三重机制对抗BPH:①类5-ARIs作用——抑制睾酮向二氢睾酮(DHT)转化;②AR拮抗效应——阻断雄激素信号传导;③抗氧化保护——减轻氧化损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400mg/kg剂量在多项指标上超越临床标准药物非那雄胺,且未观察到明显毒副作用。这项研究不仅为传统药用植物治疗BPH提供了科学依据,更开创性地提出"植物多靶点疗法"可能成为解决BPH治疗困境的新策略。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解析其活性单体成分,并探索与其他植物提取物的协同效应,为开发新一代BPH治疗药物奠定基础。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