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德国沿海渔业面临的结构性变革挑战,通过"未来研讨会"方法整合利益相关者愿景,系统分析了渔业多样化策略、管理机制与空间规划等九大核心要素。研究采用跨学科方法评估了渔业技术革新、配额管理、海洋保护区协同等关键问题,为欧盟共同渔业政策(CFP)改革提供了实证依据,对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空间多用途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德国沿海渔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重要经济鱼种资源衰退、传统渔场丧失、从业者老龄化以及能源成本上升等问题交织。更令人担忧的是,渔业培训学校年招生量从10年前的15人锐减至2024年的2人,超过50%全职渔民已达退休年龄。这种危机状况促使Thünen研究所联合多方专家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通过"未来研讨会"方法构建2045年渔业发展愿景,相关成果发表在《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研究团队由Thünen研究所波罗的海渔业研究所、北海渔业研究所和渔业生态研究所的Fanny Barz、Tobias Lasner等15位跨学科专家组成。他们采用未来研讨会方法,分五个阶段(准备、批判、乌托邦构想、实施和跟进)开展工作,收集了来自渔业、科研、环保等领域的14位利益相关者的意见,通过定性内容分析提炼出九大核心要素。研究特别注重将实践知识与科研视角相结合,每个要素均由至少两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评估。
技术方法方面,研究主要采用:1)未来研讨会定性分析方法提取核心要素;2)多学科专家评估框架,整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视角;3)渔业数据分析技术,包括STECF报告的德国渔船数量(2013-2022)和捕捞能力分析;4)海洋空间规划评估方法,分析渔业与海上风电等活动的协同潜力。
【多样化策略】研究发现垂直多样化(如直销)对小型渔业更具可行性,但需克服冷链物流等挑战。德国"Fisch vom Kutter"门户和美国的社区支持渔业(CSF)模式证明,合作社形式能提高渔民收益。而水平多样化如"海洋护林员"培训项目,虽能拓展渔民技能,但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
【渔民培训】传统培训课程已不适应资源衰退现状。创新的"海洋护林员"项目通过6个月环境监测等技能培训,帮助渔民转型为"多功能海洋服务专家"。挪威参考船队模式显示,渔民参与科研监测能增强信任并提高管理接受度。
【渔业技术】研究评估了四大技术革新方向:1)能源转型方面,近海作业的小型渔船更适合电动或氢能改造;2)环保渔具如无塑料"Dolly Ropes"的虾拖网可减少污染;3)声学驱避装置(PAL)和珍珠网技术能降低鲸豚副捕;4)选择性渔具如波罗的海鳕鱼逃逸窗设计。
【渔业管理】现行欧盟共同渔业政策(CFP)的MSY管理存在灵活性不足问题。研究发现固定配额对小型渔业更有利,而个体可转让配额(ITQ)虽能优化资源配置,但可能导致行业垄断。丹麦经验表明ITQ能有效降低非小型渔船的过剩产能。
【船队能力】数据显示德国渔船数量从2013年1142艘减至2022年858艘,但单船吨位增加,显示行业集中化趋势。这种变化可能导致港口基础设施萎缩,特别是依赖大型渔船的经济生态链。
【休闲渔业】德国波罗的海海域估计有22万海钓者,年经济贡献达4.72亿欧元。研究建议将休闲渔业纳入CFP管理框架,通过体验设计提升非本地钓手吸引力,平衡商业与休闲渔业利益。
【水产养殖】研究表明海上风电基盘养殖在技术可行,但需解决法规障碍。循环水养殖系统(RAS)技术成熟,可培育鳕鱼等传统捕捞鱼种。风电区"海洋牧场"模式结合幼鱼放流与被动渔具回收,展现渔业-风电协同潜力。
【海洋保护区】德国EEZ仅0.2%海域实行全面禁捕。研究指出温带海域保护区的资源恢复证据不足,需警惕捕捞努力量转移效应。风电区观测显示鳕鱼等经济物种在基础设施周边聚集,提示可开发缓冲区渔业。
【海上风电协同】德国现行150米风电基盘禁渔区政策相比荷兰250米安全区更为严格。保险问题和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是阻碍渔业-风电协同的主要障碍,研究建议通过共同设计实现安全作业空间共享。
研究结论强调,渔业转型需从资源使用者、管理机制和空间维度三重视角协同推进。技术创新需配合社会网络建设,管理改革应增强利益相关者参与,空间规划要平衡保护与利用。该研究为正处于转型期的欧盟渔业提供了德国案例,其跨学科方法特别有助于处理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揭示了"蓝色增长"范式可能隐含的生态风险,建议在渔业萎缩背景下探讨"蓝色减长"的公平分配方案。未来研究将聚焦转型障碍分析、路径依赖评估和杠杆点识别,为政策制定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