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预测计算方法的全面综述

时间:2025年4月16日
来源:Analytical Biochemistry

编辑推荐:

本文全面综述了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预测的计算方法,涵盖模板检测、统计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类别。通过对 14 种前沿模型在 136 种非冗余蛋白质上的性能评估,发现深度学习尤其是基于预训练大语言模型的方法表现更优,还探讨了这些方法的应用。

广告
   X   

### 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预测计算方法的全面综述
蛋白质与 DNA 的相互作用在诸多关键生物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像 DNA 修复、复制、重组、转录调控以及基因表达等。精准定位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对于揭示这些生物过程在分子层面的机制意义重大,能够为药物研发和设计提供关键信息。在生物学研究的进程中,准确找到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早期,确定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主要依靠生化实验手段,比如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核磁共振光谱(NMR)以及冷冻电镜(Cryo-EM)等。这些实验方法虽然能精准识别结合位点,但存在诸多弊端。它们往往耗时久、成本高,而且还不够全面。截至 2024 年 12 月,在 UniProt 数据库中,已积累了约 2.49 亿条蛋白质序列,然而其中有实验记录的 DNA 结合位点的蛋白质序列占比却不到 0.1% 。这一巨大差距使得开发高效准确的计算方法迫在眉睫,利用这些计算方法可以从蛋白质序列快速且精准地预测 DNA 结合位点。

近年来,为了实现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的预测,大量计算方法应运而生。这些方法通常基于已有的带有实验 DNA 结合注释的蛋白质数据,训练基于知识的模型,从而实现从蛋白质序列直接推断 DNA 结合位点。其发展涉及多个学科,包括统计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目前,现有的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预测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模板检测法、统计机器学习法和深度学习法。接下来将对每类方法中的代表性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的定义


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指的是蛋白质上直接与 DNA 分子相互作用的特定残基。对于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的定义,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定义源自蛋白质结构预测关键评估(CASP)。具体来说,如果一个蛋白质残基与 DNA 分子至少形成一个分子间原子接触,那么这个残基就被归类为 DNA 结合位点。这里的接触指的是来自蛋白质和 DNA 的非氢原子对。

基于模板检测的方法


在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预测的早期阶段,基于模板检测的方法占据主导地位。这类方法的核心原理是,具有相似生物学属性(如序列或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往往与 DNA 分子的结合模式也相似。其操作原理相对简单:对于一个待预测的蛋白质,首先检测与它具有相似生物学属性的同源模板,然后依据这些模板的结合信息来预测目标蛋白质的 DNA 结合位点。不过,这类方法的局限性也较为明显。一方面,它高度依赖已知的模板信息,如果缺乏相似的模板,预测的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它难以处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问题,在面对复杂情况时,预测效果并不理想。

基于统计机器学习的方法


统计机器学习方法在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预测领域也有广泛应用。这类方法通过提取蛋白质序列或结构的特征,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常用的特征包括氨基酸组成、序列模式、结构特征等。例如,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等算法都被应用于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基于模板检测的方法相比,统计机器学习方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够处理更复杂的数据。但它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特征选择和模型参数优化较为复杂,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来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否则容易出现过拟合或欠拟合的情况。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预测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深度学习方法能够自动学习蛋白质序列和结构的复杂特征,无需手动提取特征,大大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特别是基于预训练大语言模型的方法,在与其他两类方法的对比中,表现更为出色。这些预训练模型通过在大规模蛋白质数据上进行训练,学习到了丰富的蛋白质特征信息,能够更好地捕捉蛋白质与 DNA 结合的规律。在对 14 种前沿的 DNA 结合位点预测模型在 136 种非冗余蛋白质上进行性能评估时发现,基于深度学习尤其是基于预训练大语言模型的方法,在预测准确率、召回率等指标上都优于模板检测和统计机器学习方法。

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预测方法的应用


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预测方法在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基础生物学研究中,通过预测结合位点,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深入了解蛋白质与 DNA 相互作用的机制,揭示基因表达调控的奥秘。在药物研发方面,精准预测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能够为药物设计提供关键靶点,有助于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药物,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缩短研发周期。例如,针对某些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 - DNA 相互作用,通过预测结合位点,可以设计出能够干扰这种相互作用的药物分子,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讨论


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预测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个二分类问题,而机器学习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基于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的方法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对现有先进的 DNA 结合位点预测模型进行全面综述,并在 136 种非冗余蛋白质上进行性能基准测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模板检测法虽然原理简单,但受模板局限性影响较大;统计机器学习法需要精心选择特征和优化模型参数;而深度学习法,特别是基于预训练大语言模型的方法,在预测性能上表现卓越。不过,目前的计算方法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更好地处理数据不平衡问题,以及如何将不同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等。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多学科的深度融合,蛋白质 - DNA 结合位点预测方法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为生命科学研究和医学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