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揭示了酸敏感离子通道1a(ASIC1a)在椎间盘退变(IVDD)中的关键作用机制。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ASIC1a通过抑制Sirtuin 3(SIRT3)表达破坏线粒体氧化还原稳态,进而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导致髓核来源干细胞(NPSCs)凋亡。该研究为靶向ASIC1a/SIRT3通路治疗IVDD提供了新策略,具有重要临床转化价值。
椎间盘退变(IVDD)是导致腰背痛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与髓核来源干细胞(NPSCs)的凋亡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在人类和大鼠退变椎间盘组织中,酸敏感离子通道1a(ASIC1a)的表达显著上调。体外实验表明,酸性环境(pH 6.5)可抑制NPSCs增殖活性,并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表现为Bcl-2/Bax比值降低、线粒体膜电位(MMP)下降、细胞色素c(Cyt-c)释放增加以及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
ASIC1a在酸诱导的NPSCs凋亡中起关键调控作用。过表达ASIC1a可进一步加剧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凋亡,而敲低ASIC1a则能显著改善这些表型。机制研究发现,ASIC1a通过抑制AMPK/PGC-1α通路下调SIRT3表达,进而削弱线粒体抗氧化网络功能。SIRT3表达降低导致其下游靶分子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减少,引起线粒体活性氧(ROS)过度积累,最终触发凋亡级联反应。
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MitoTEMPO预处理可有效逆转ASIC1a过表达引起的氧化应激和凋亡表型,证实线粒体氧化应激是ASIC1a/SIRT3轴调控NPSCs命运的关键环节。临床样本分析显示,ASIC1a表达水平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正相关,而SIRT3则呈现负相关趋势。
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了ASIC1a/SIRT3通路在IVDD中的作用。通过尾椎穿刺建立的大鼠IVDD模型显示,ASIC1a特异性抑制剂PcTx1可显著改善椎间盘退变,而联合使用si-SIRT3则削弱了这种保护作用。组织学分析表明,PcTx1处理组的椎间盘高度、蛋白聚糖含量和组织结构完整性均优于IVDD模型组。
该研究系统阐明了ASIC1a通过AMPK/PGC-1α/SIRT3轴调控线粒体氧化还原稳态的新机制,为理解酸性微环境导致NPSCs凋亡的分子基础提供了重要证据。从干细胞角度揭示了IVDD的发病机制,为开发靶向ASIC1a/SIRT3通路的治疗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调控该通路的小分子化合物或基因治疗方法在IVDD临床干预中的应用潜力。
生物通 版权所有